20 施琅,报仇最正确方式是比仇人活得久
1651年5月,对于施琅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一个月。
这一年,施琅刚30岁,30而立,30岁的施琅一个月前还是很不错的,他是郑成功麾下的大将军,但现在他却一无所有,流浪天涯,还要时时逃避追杀。
造成如此后果的不是别人,而是曾发誓与他同甘共苦的战友——曾德。
曾德也是郑成功的爱将,他与施琅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人善于钻营,才能不高,但懂得迎合领导的心思做事,巡视检查组曾揭发他“淫纵多端”,险些被解职,下调至施琅处接受改造,但他凭着自己是郑成功的关系,目空一切,根本就不听施琅的号令。而施琅个性张扬,冲动爆燥,眼里容不得沙子。
一次, 曾德大敌当前,旧病复发私自外出寻花问柳,按军规当斩。
曾德知道施琅定不会放过自己,连夜逃至郑成功军营,恶人先告状,说施琅通敌,是清军的奸细。
曾德这么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包括他本人在内,1646年曾一起跟随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北上,投靠大清,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大清不但没有给他们官做,还把郑芝龙软禁了起来,曾德和施琅连夜逃离,数月后才找到郑成功。
郑成功不计前嫌收留了他们,所以当他听曾德说施琅通敌,心中为之一振,非常生气,但他也知道曾德的为人,开始不大相信,所以故意把曾德派人押送回去。
曾德告发施琅通敌的事,还没等曾德回来,就有人告诉了施琅,施琅顿时火冒三丈。
等到曾德被送回后,施琅二话不说,申明军法,当堂将其斩首示众。
施琅一气之下杀了曾德,却惹怒了郑成功,郑成功也是火爆脾气,他认为曾德千错万错也是自己的人,还轮不到施琅动手,施琅不等自己发话,就私自处决曾德,一则是以下犯上无组织无纪律,二则他相信了施琅是奸细通敌一事。
再加上曾经受过施琅打骂的人借机火上浇油,郑成功大发雷霆,下令逮捕施琅全家,施琅心急如焚。
不久,施琅在友人的帮助下逃脱,郑成功得知后,进一步认定施琅背叛自己已投奔清军,派人追捕。
郑成功知道,施琅是难得的人才,在施琅逃离后,他对人说:“此子不除,必贻后患;楚国之祸,其在子胥矣。” 后事证明,此言不虚。
郑成功派的好几波人久久没有找到施琅,气极败坏之下,他一怒之下,竟将施琅的老爸施大宣,叔叔施福,还有小弟施显等人统统砍头。
本来施琅也是在左右为难之中,是回去主动投案向郑成功讲清此事,还是一走了之,当然,他还想等到郑成功查明真相,自会放了他全家,并让他官复原职。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断的有人传来郑成功派人追杀他的消息,当他得知老爸和亲兄弟被杀的消息后,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留给他的路只有一条路弃郑从清。
施琅发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施琅随投奔清军大营,但因为他有前科,虽然他一再重申自己这次是真心的弃郑从清,自己老爸已经被姓郑的杀害了,但清廷对他还是存有余疑,白废了施琅一身好武艺,一直没能得到重用。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转眼到了1661年,顺治帝驾崩,换了康熙做看皇帝,此时,郑成功已退守台湾。
1662年,施琅再次请命攻打台湾,一则为父兄报仇,二则消灭明朝最后的残余力量,统一全国。
但,让施琅也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等他去攻打,郑成功被儿子与奶妈乱伦的事气死了,年仅39岁。
施琅比郑成功大三岁,这一年也42岁了。
杀父的仇人就这么死了,让施琅埋藏在心里多年的恩愿就此落空,不免有点郁闷。
好比一把掌打在对方的左脸上,本想对方暴跳起来反抗,不想对方拿出右脸问:“大哥,这边要不要也来一下。”
憋了一肚子想打驾的劲,却不知如何是好了。
私仇不得报,国家统一还是要搞的,三年后,1664年,施琅再次提出收复台湾,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一来康熙还太小,哪里会想到台湾的重要性,二则康熙正在头痛鳌拜不听话的事,解放似乎远在天边的台湾的事,更不会去想。
施琅只能一边持续的上书说明收复台湾的重要性,一边等机会。
这一等,就又是10年。
1673年,施琅已经50多岁了,三藩之乱暴发,这是有关清朝生死存亡的大事,康熙的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这件事上。
三藩之乱一搞就是8年,施琅只有等着,虽然郑成功已经死去十多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报仇雪恨。
在此期间,原本守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趁机也发起反清复明的攻势。
然,明朝早已大势已去,郑经的谋略比他老子郑成功还是差点火候,与耿精忠的联盟失利,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损失相当惨重,仅带领几千人逃回台湾,此后,他每天借酒消愁,不问政事。
等到清朝将三藩平定后,为防止郑军再次流窜至大陆,清政府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二十里,并筑界墙防护,断绝与海外的一切交通,对郑军实行全面封锁。
另外,一方面加建造战般,编练水师,随时准备进攻台湾,同时悬赏招降,凡投诚的官员保留原职外,士兵赏金百两,官员多达数千两不等。
清朝的封锁和诱降,很多就见了成效,郑军不仅财源慢慢枯竭,士气更是低落,人心涣散,半年内先后有10万余名官兵降清。
1681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抑郁而逝,年仅40岁,比他老子只多活了一岁。
郑经死后,台湾换成郑成功的孙子郑克臧继位,郑氏集团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三藩之乱结束后,施琅再次将上书强烈要求收复台湾 ,他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康熙的改变。
1683年5月,解放台湾的决战开始了。
这一年,施琅已经63多岁,为了这一时刻他已足足等了30多年。
此时的郑氏集团已风光不再,自郑成功死后,集团内即发生严重的分裂,等到郑经病死,郑克臧继位,郑氏集团内部再次争权夺利,造成刚刚当老大没几天的郑克臧被害,权臣冯锡范拥戴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位,实际的老大是他,经过这几次的折腾,郑氏集团已名存实亡。
施琅率领两万多名将士,大小战舰近200多艘,如入无人之境,没多久,就完成了统一台湾的使命。
郑成功的那些还活着的儿子孙子们,一个个怕得要死,他们怕施琅要他们父债子还。
施琅手下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
没想到施琅却说:“罢了,罢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
施琅随后对郑成功的那些子孙们说:“我不会报仇的!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
郑成功的子孙们跪拜于地,如鸡食米。
施琅不但没有诛杀郑氏一个,还专门到郑成功的庙里祭拜,望着郑成功的塑像,他心里想,如果郑成功还活着,也已经60多岁了,我还会选择报仇雪恨吗?
郑成功骑着大马,手里拿着大刀,眼睛注视着前方,无声无息。
岁月早已抚平当年的伤痛,我想就算郑成功不死,施琅也有可能做出现在的选择,当然,别说郑成功活到60岁,如果他能够再多活几年,历史将是另一个样子,今天的台湾也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清朝对于攻打台湾一直是不积极的,这一点从攻下台湾后,康熙曾决定将台湾内所有居民迁至内地弃之不用,康熙认为台湾远在海外,是不毛之地,好在以施琅为首的大臣纷纷反对,才使康熙改变了主意。
如果没有施琅等人的反对,现在的台湾属于哪国还真说不清?
30年,如果说30年前施琅坚持攻打台湾的目的就是要为父报仇,30年后施琅没有放弃攻打台湾的请求,更多的应该是为了全国的统一,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1696年,施琅老死在家中,享年76岁,比杀父仇人郑成功多活了整整45年之久。
比起手刃仇首,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应该是仇人比我们死的早,当然这句话用在民族英雄郑成功身上,多少有些不合适。
最后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下一章】21 康熙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作者注:面对历史,我是认真的,请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