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成为的生活的必需品时,我们的时间便碎片化,以至于粉末化。大量无关庞杂的信息通过手机屏幕涌来。我们接受到了大量的信息,却发现并不理解它们,也不会应用它们,甚至都不会记忆它们。大家似乎都只有十秒钟记忆,十秒之后会有更多吸引眼球的,更劲爆的内容。这是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娱乐至死》针对社会事务的娱乐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越来越严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作者的担心正一点点成为现实。现在人被禁锢到手机的牢笼里无法自拔。可以想象大部分人的状态,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一旦发现手机不在自己身边,就会感到恐慌,感觉自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是精彩的瞬间。从此可以看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手机依赖。依赖的原因应该从手机展示的内容去找寻。
《娱乐至死》向我们抛出的第一个观点是“媒介即隐喻”。也就是说内容的传播需要的媒介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诗歌在没有印刷术时通过口口传唱,一定是饱含感情和富有奇幻的想象力的。以印刷术为载体的诗歌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东西。一个观点如果写成一本书就会非常严谨、连贯,并且能够真正和人们的物质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若以电视作为载体,这个观点会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失去了本身的严肃性,内容的意义也就容易被人忽视。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活动和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
获取信息的媒介正在塑造我们的文化。看一看我们通过什么媒介获得信息的呢?快手、抖音、朋友圈和视频网站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这些媒介的问题在于我们会被动的沉浸其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没。所有的信息都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呈现,通过即时的欢愉让你欲罢不能。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说好刷十分钟的抖音放松一下,结果发现几个小时过去了,自己还没有送短视频的“缤纷多彩”中走出来。但是当我们回顾下这几个小时看到什么的时候,发现什么都记不起来。“我们身边都是水,却发现没有一滴水可以喝。”信息已经被完全娱乐化,不在成为我们记忆和应用的对象。它的作用仅仅提供安慰的奶嘴。当一切不满和愤恨都可以通过“奶嘴乐”消解,社会进步的车轮就没有了动力。
快手上一段十秒钟的娇羞发嗲可以有几十万人的点赞。而知乎、简书上数小时以至数天写下的严谨的思考,点赞的却少的可怜。一个失去严谨思考的文化,一个只关注十秒钟欢愉的文化又有什么希望呢?
最后,我仅用《娱乐至死》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提醒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