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有座神庙,庙上刻着一句永恒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它的的确确是一句狠话。很多时候,人们生活在自己营造的“自我”幻境当中,喝着鸡汤,喊着口号,在沙发上舒服地享受着葛优躺,并不着急去挖掘那个“真实”的自己。要是非要让他去面对那个真实的现实,简直等于是要了他的命。就连鲁迅先生也曾经很纠结,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苏格拉底老师也放出过一句话,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一提。如果我们从来就没有认认真真想过我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只是按社会默认的文化背景来发声行事,固然少了很多摩擦和阻力,可辛苦一生又怎么能获得最贴合我们内心的美好人生呢?
每当看到美国绘本作家塔莎奶奶的图片时,我就不由得想起“诗和远方……”。这本是当下年轻人为摆脱工作生活的现实窘境而安放梦想的一个栖所,怎么竟然让一个8、90岁的老太太实现了呢?
现在,请拿出一张纸一根笔,默默写下表达你内心需要的词语:快乐、安静、爱、尊重……十几个下来你是不是就开始抓耳挠腮啦?再想想,这些词语你平常经常用到的又有几个?作为中国人,恐怕很多人都会觉得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各式各样的抱怨:妈妈总是不理解人,天天管这管那的;xxx真是个自私鬼,好事都让他挑走了;大宝太调皮了,养个孩子真累人……
我们身边时常会有人把抱怨当成了需要,只是一遍一遍倾诉,并没有认真地想过我到底要什么。甚至还有一些人天真地认为我的需要也是别人的需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他们忘记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需要。
所以,哈哈,我这里要综上所述了,非暴力沟通重要的技巧之一就是既要认识到人的需求共性,更要不断挖掘出每个人的需求个性。我们的世界足够大,在这种纵横交错的人际互补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