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是人类最初的精神来源和终生的栖身之地,如果童年受快乐成长,这种快乐将伴随我们一生。
如果我们的童年被他人、家庭或社会伤害过,以后会不自觉的用同样的方式伤害他人、亲人或社会,从而伤害自我和他人的生活。那么我们怎么拯救自己的童年呢?不妨看看曹文轩老师的《草房子》,这本书能够让你面对挫折学会如何成长,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同时避免自己的经历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再一次上演。
《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先生,出生于1954年,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1年),《草房子》(1997年)年,《根鸟》(1999年)、《青铜葵花》(2005年)等作品,并于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
在《草房子》在这本书中通过9个章节,主要以油麻地的这片小天地为背景,讲了主人公桑桑、秃鹤、纸月、桑乔、蒋一伦、白雀、杜小康、秦大奶奶等之间的故事。这一系列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情;不幸少年与挫折相拼时的悲怆与乐观;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与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亮点。
这一系列故事,既充满情感纠葛,又饱含生命体验。读完《草房子》这本书,我发现,他们之间的故事,就是关于苦难与成长为主题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一种内心方面的精神成长。
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是秃鹤。他的故事,探讨了成长中的自卑与自尊。秃鹤本名叫陆鹤,是个天生的小秃头,三年级时他突然对秃头在意起来,甚至不想上学了,怕被同学发现头涂生姜而借口去上厕所。这正是儿童微妙的心理成长。秃鹤的倔强和自卑,让他也被大家孤立了,对于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这种孤立就是对他人自尊的伤害。万幸的是,他表演一个秃排长的角色让油麻地小学在另一次表演中大获成功,秃鹤也重新被孩子们所接纳,在小溪边秃鹤和孩子们一起抱头痛哭。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自卑而这样最终得不到他人、集体、家庭的认可?
第二个主人是杜小康。杜小康的故事,探讨的是一个人在挫折当中成长起来的坚韧和担当。杜小康个子高,衣服干净,家境殷实,有别的孩子们羡慕的自行车。可是他爸爸做生意赔了本钱的变故,杜小康不但失去了财富,还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养鸭子,鸭子吃光了隔壁鱼塘的鱼苗,只好把鸭子赔给人家。面对生活、家庭方面的困难,杜小康到学校门口摆小摊维持生计。他的成长,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变故,杜小康成长起来的是内心的坚毅与担当。
第三个主人公是桑桑。他有玩劣的一面:砸锅卖铁卖鸽子剪烂蚊帐捞鱼虾,甚至把秃鹤的帽子挂上学校的旗杆。他也有心地善良、讲义气的一面一一为纸月打抱不平,让纸月不再受板仓小学男孩子们的欺负;好朋友杜小康陷入绝境,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鸽子卖了给他做本钱;曾经的地主婆秦大奶奶,惹人厌恶,桑桑却愿意去关心她;在好友细马遭遇家庭变故时,一直陪在身边。桑桑为了帮妹妹实现愿望,带妹妹去看城墙,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在桑桑的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冲突的个性?作品也给出了答案。成功的家庭教育。他的爸爸桑乔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对桑桑做人的要求十分严格,半夜让他去向秃鹤道歉,桑桑的妈妈也温柔、善良的,她让纸月住到他们家。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桑桑身上的善良不仅仅是天性,也与父母成功的家庭教育有关。
成长是什么呢?我觉得,成长是对他人与社会的一种关切和善良,正如卢梭说“成长就是爱一切人”。成长后,秃鹤重新被孩子们接纳,杜小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桑桑在爸爸妈妈的悉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
《草房子》的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小说背景写的六十年代,那时正是中国最贫困的时期,但作者笔下没有满眼的荒凉,却只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草房子》这部书,曹文轩老师选用儿童视角切入,结构上也尝试让主人公分章节进场。这两个处理,为特殊背景下的纯美故事实现了诗意书写,这也是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因此,在曹文轩老师笔下,桑桑、秃鹤、纸月、杜小康等人物变得形象真实,哪怕故事的背景是特殊时期,笔下反映的却是贫穷中的人们勤劳拼搏、追求人性的善良,而不是无奈和伤痛。正是因为作者将人生、生命、哲理合为了一体,从而构建出华美篇章《草房子》。
村上春树曾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我们每个人都在穿过我们人生的暴风雨,当我们穿过暴风雨的过程,就是化茧成蝶的过程。
不管生活给你多少苦难,希望每个人在内心的成长中实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都能像秃鹤一样找回自己价值,像杜小康一样学会坚持,像桑桑一样学会关爱他人,不负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