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周末,我要加班,提早拜托吴先生带着孩子出去玩一天。
周日早上,一大早,孩子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听到爸爸要带自己出去玩,特别的开心!
父子俩收拾停当,跟我告别。
我嘱咐带上水,给俩人一个大大的笑脸,又对吴先生说:“今天就辛苦爸爸啦!”
吴先生哈哈一笑,带着孩子出门而去。
终于忙完一天的工作,俩人还没有回来,我一边收拾一些家务,一边在想今早跟父子告别的情景。
爸爸带孩子出去玩,不是应该的事情吗?
我还要再三拜托吴先生,仿佛这件事情还要承受他的恩情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育儿这件事情就成了我这个妈妈的专职,理所应当地要养孩子,带孩子。
而对于爸爸而言,更像是做了一份兼职,兴致好了,就带一下孩子,其他时候,仿佛没有他什么事儿一样。
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家的特别现象,很多家庭里爸爸在履行自己的育儿义务上都不到位。
那天,看到果果妈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带了一天娃,累得腰酸背痛。他回来让帮忙带一下娃,就知道拿着手机打游戏,真想把他的手机扔了。从娃生下来,就是我一个人在管,现在每天就是带孩子,没有人帮忙。真不知道要他这个爸爸做什么!
长长的一段话,充满了委屈,愤懑,无助,伤心。
我赶紧发信息过去劝慰她,除了说些累了一定要好好休息之类的话,别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到她。
毕竟,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真正能够与妈妈同行的是孩子的爸爸。
2
那天,看《耐撕爸妈》这个育儿节目,邀请的嘉宾是何洁。
此前,何洁婚变的消息有不少的传言,她也在一档娱乐节目里默认了这件事。
作为带着俩娃离婚的女人,何洁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
离婚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的前夫是个渣男,出轨云云。
而节目里,当主持人问到在场的助阵嘉宾,会不会帮老婆带孩子时,简直成了女人们的吐苦水大会。
这个说家里的娃儿从出生到现在,老公几乎没管过。
那个说爸爸回家就是玩游戏,玩手机,娃生病了也不过问,都是靠自己和家里的保姆。
何洁一直点头,表示同意,听到打游戏,激动地抄起椅子要砸人。
男嘉宾郑亚旗表示从自己孩子出生,他就帮老婆一起照顾孩子。
半夜起来喂奶粉,换尿布,从来不让老婆操心。
这番话让在场的女嘉宾都激动起来,纷纷表示这是“别人家的老公”典范。
何洁更是站起来大喊:“为什么我找不到这样的男人!”
明星也是普通人,何洁的前夫也和大部分男人类似,恋爱时浪漫有余,结婚后却稳重不足。
奔四的年纪,两个孩子,事业并没有大起色,有点懒惰还有些女人接受不了的习惯(打游戏)。
面对家庭事务和闹腾的孩子,并不能迅速进入角色,想做点什么却有些手足无措。
这也许是何洁选择与其离婚的原因之一。
许多中国的爸爸都认为带孩子是妈妈的事,自己只要给够家用,就万事大吉。
心情好的时候逗一逗孩子,玩的高兴了,就多陪孩子一会儿。
但是只要孩子一哭一闹,撒泼耍赖,就完全搞不定,赶紧叫妈妈来收拾残局。
问爸爸们,孩子有什么喜好兴趣,基本上爸爸们都支支吾吾答不出来。
怪不得,有人说:中国的爸爸在育儿这件事情上一直缺席。
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很多男人都以为带孩子这件事情本来就是女人的事儿,自己管不着。
也有的爸爸担心自己缺乏育儿经验和育儿知识,搞不定孩子,不肯接手带孩子。
这两种原因虽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却不是爸爸缺席育儿的理由。
3
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父亲这个角色对于孩子身心发育各方面的影响。
1、父亲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
幼儿期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期的孩子不自觉的以父母作为模仿对象,来完成性别角色的认同。
研究发现,父亲有着和母亲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这些不同的特征会在和孩子接触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但父亲的作用似乎比母亲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对男孩子而言。
父亲给予男孩子的是直接的榜样,给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
很多研究发现,男孩子在4岁以前失去父亲的这种情况会使他缺乏攻击性,倾向于女性化。
如果女孩子在5岁以前出现了失去父亲的情况,就会出现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的时候焦虑、羞怯或无所适从。
可见父亲在孩子这个时期性别角色形成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父亲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与孩子交往的主要形式是游戏。
父亲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以一种活跃和令人激动的行为方式来进行。
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喜欢这样的交往,他会慢慢的表现出游戏带给他们的自信与快乐。
当然,如果孩子在双亲的家庭中进行游戏,可以在与母亲进行的游戏中学会关心别人、温和、善良,在与父亲的游戏中学会坚强、勇于冒险、热情、乐观。
这样两方面结合就初步形成了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3、父亲影响孩子认知的发展
孩子在与母亲的日常交往中,经常会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生活知识或物品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而在父亲那里经常通过运动操作,诸如修理车辆、机械、使用工具、修整园林等活动,使孩子对动手操作更感兴趣,这就激起儿童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创造性以及求知欲望。
有心理学家指出,父亲与孩子交往的时间长短与孩子的智商成比例(也就是交往时间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
研究还表明,早期失去父爱的男孩,在认知模式上趋于女性化。
4、 父亲影响孩子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父亲经常参与孩子的游戏、生活中,会帮助孩子扩大社会活动范围和社交内容。
在与孩子的游戏中,利用父亲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来影响孩子的社交兴趣和需要,这就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
父亲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激起孩子对游戏活动的积极反应和兴趣。
这样则有助于孩子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为以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远不止以上几点,还涉及体格、情感、品德等多方面。
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其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缺乏,表现抑郁、孤独、任性、多动、有依赖感。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缺陷。
4
近几年,亲子节目的热播,让爸爸育儿的话题被持续讨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爸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爸爸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爸爸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
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
同样,儿子会迅速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
所以,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不太可能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
另外,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
4岁以后,孩子会非常黏父亲,弗洛伊德解释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
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通过“认同父亲的价值观”,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亲这个产生影响的最重要他人,如果这个最重要他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那么孩子会转向次一级重要他人——妈妈。
当然,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他人,因此父亲本身的个性、价值观非常重要。
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应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
奥巴马曾经在一份声明里说:“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知道,作为一名父亲是任何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做父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做总统。
那些认为带孩子只是妈妈的事儿的爸爸们,请转变你的想法;那些认为自己带不好孩子的爸爸们,请和妈妈们一起学习育儿。
如果爸爸能够承担起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多陪伴孩子,对于妈妈来说,不仅是体力方面的解放,更是情感方面的抚慰,对于整个家庭的幸福稳定也是不可或缺的。
希望更多的爸爸能够少一玩一会儿游戏,少看一些手机,推掉一些应酬,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不要再缺席育儿这个不可推卸的工作。
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为了能够给妈妈更多的爱与关怀,更重要的是为了整个家庭长期的幸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