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四种标签于一身的冯唐: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文丨慕小瑾

来源于百度图片

01 谈写作—文学中的异类(痞子诗人)

冯唐这个名字,你们陌生吗?

大家知晓他可能是因为由张一山、周冬雨主演的《春风,十里不如你》。

而这部剧正是由冯唐著作的《北京北京》改编而来。

还有因“万物生长三部曲”——《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而被读者熟知

不仅如此,他也写过散文集《春风十里不如你》、《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等诸多著作。

他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也有不少人评价冯唐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

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以充满着物质性的口语方式在叙述,以一种绵密饶舌的喋喋不休给予写作以丰富构成。

回看以前的作品,冯唐却是这样评价,比如17岁写的欢喜,到如今他说自己已经完全看不下去,但他的两三个特别重要的女性朋友却很喜欢。

他认为《活着活着就老了》有幼稚的地方,但这种幼稚就像红酒一样,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味道。

因而年轻时的文字,虽然幼稚但有独特的味道。

正如郭敬明在上《摆脱了冰箱》谈他年轻时写的文字时,有些文字放在今天看来确实有些矫情。

但回头看时,那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的经验。

02谈经历——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冯唐出生于71年,1998年获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妇科肿瘤专业。2000年获美国艾默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居香港,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医学专业出身的他,又去美国学了工商管理,后来还当了麦肯锡的合伙人,同时还写小说。

一个人身上有多重标签,我并不觉得奇怪,但冯唐身上的标签跨度略大,确实令我有些吃惊。

一个人身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转变?

他笑着说:我想是因为我比较好奇,人生苦短,不再贪恋原地。

而这些经历和背景对他的写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为医学是他针对人类写作的素描,其他各种工作经历,也成为了他码字的源头。

他亲自实践了“亲尝大于耳闻目睹”,认为自己写小说的很多能力也来自于其他领域的锻炼。

为什么有些长篇小说写得烂?

其实是因为作者的控制能力差,现在的很多小说,前100页读起来还可以,再往下看,就觉得作者撑不下去了。

但冯唐在麦肯锡工作时,导师每天一定会问他一个问题:今天是你在控制局面吗?

他的工作决定了他必须经受很多这方面的训练。

这也极大的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小说能有今天的成就,这些经历功不可没。

03褒贬不一的冯唐

有人说他的文章、小说不入流,俗;自以为放荡不羁很优雅,事实上就是纯正的下流和油腻。

有人这样评论他:有王小波的骚气,而没有王小波的机智;有王朔的油滑,却没有王朔的幽默。

但即使这样评价,他却仍有许多女粉丝喜欢他写的文章。

可能是因为长得耐看,能够提供文字情绪价值吧。

从少年成名【北大协和—麦肯锡合伙人】,写到中年油腻【自带黑货】,从麦肯锡打工仔一步步成为中信资本高管。

冯唐——是个狠人。

我其实对他的著作并无多大兴趣,只是对他的个人职场生涯颇具佩服。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勇气去尝试未知的东西。

大学宿舍有6个舍友,目前据我了解已有4个在备考公务员。

另一个在待业中,而此刻的我也面临着一个较为艰难的选择。

一边是选择舒适、安稳的工作环境,还是继续在大城市里奋斗拼搏。

舒适安稳,意味着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奋力拼搏意味着我将承受较大的压力,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

我不确定我是否有能力面对这些情况,所以我纠结、害怕。

人生会面临多种选择,在毕业后的这条道路上、有人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

无论是想追求安稳还是想要趁年轻奋力拼搏一把,都是个人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北大毕业生有去当中介、送外卖、也有人当“高级保姆”的。

其实选择生活的方式没有好坏,它们都是一种经历。

04讲到最后

其实人生的选择无论好坏,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

董卿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三个是,不后悔,努力去做吧。

前半生,要学会不害怕,无所畏惧,大胆的去尝试;后半生,不要后悔前半生所做的选择。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这份工作加班到晚上九点、压力大、薪资高,但也只是听闻。

有些工作,有些人,只有尝试过才知道合不合适。

正如冯唐所说:亲尝大于耳闻目睹。

这个世界没什么好畏惧的,反正我们只来一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