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垣朱利民(2019.5.15)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初视文题,李谷一老师的《我和我的祖国》便萦入耳膜,心潮禁不住澎湃而起……
说实在的,年少时从未想到自己——一个人与祖国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境界的提升,内心愈来愈感觉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年近半百,也不同程度地见证了祖国母亲由羸弱到刚强,由刚强到强大,由强大到强盛,个人理想的定位也不断地变化,由为己到为人,由“内圣”到“外王”……
七十年代末上小学了,低矮的瓦房,课桌是两个砌起的土堆撑起的一块长方形木板,一组六七个孩子,一人动则全组都颤动。课堂上总有淘气者惹怒老师,那粉笔头就会从老师手中飞出,不偏不倚砸在肇事者头上,室内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破烂不堪的窗户上,总有几只小麻雀在审视我们,多想与它们对眼儿,可有贼心无贼胆,只能用余光偷偷地瞄上一眼,还生怕被眼光犀利的先生盯上,自讨没趣。
记得上三年级时,学校来了一位当过兵的老师,现在想来应是退伍回来教书了,人长得很精神,音质很好,出操他喊口令,悦耳动听,尤其是他会说普通话,这于我们则是很新鲜的。心中煞是羡慕,也就是在那时他成了我们许多孩子心目中的太阳——长大要像他那样说话动听……
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初试、复试,我顺利考入镇(那时叫“乡”)重点初中。因其重点,师资一流,敬业爱生;硬件一流,教室崭新,且有日光灯,虽内无装饰,但桌椅齐备,操场、实验室一应俱全,小心眼儿里欣喜若狂——美滋滋的,甜丝丝的。几十个人住在三间瓦房里,热闹非凡,新鲜刺激,大通铺,两人一个被窝。四周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兜兜,有馒头,有咸菜,反正一周的口粮。时不时小麻雀趁我们上课了会光顾寒舍,那兜兜上的鸟粪则是最好的明证。有的是网兜,馒头直接外漏,鸟粪会直接落在馒头皮上,那时我们从未嫌脏过,馍皮一揭照样吃得香喷喷的。周末结伴回家,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双脚丈量着土路,毫无倦意。作业在学校全写完,回家就是帮爸妈干农活,一次次,一件件,每块地的程序,现在想起仍历历在目,于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跳出农门,不再与地打交道!眼见父母工作是那么辛苦,一遍遍,一天天,一夜夜,一年年,淌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才能颗粒归仓……那时的我真的体会到了《悯农》的诗意,更坚定了考学的梦想,于是视学校为乐园,尽情吮吸知识的甘露。甚至有一学期开学,我竟提前一天到校,父亲每每提起我都会大笑……其心可诚,日月可鉴!
九十年代初,经过激烈的角逐如愿考上县一中,那感觉像飞,至今想起拿到通知书的感觉如在昨日。开学了,教室是高楼,须仰视才见,高大气派;老师是大学生,气质优雅,学问渊博;同学是全县的尖子,竞争激烈,个个勤奋向学,埋头苦干。立志考上大学,但真正干什么,从未深思,只管学习,学习,再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上了——但要当老师,当就当,没什么!把学生教好就行了,当初的想法就如此简单……
九十年代中期,一脚踏上七尺讲台,真正成了一名副其实的老师。恰逢农村普九,小学生直升初中,不管成绩如何,亦即提倡素质教育,感觉人生的春天如期而至。大刀阔斧——干吧!可干着干着发现初一时的80多人,到了初三仅剩一半了,辍学现象厉害,于是忧国忧民起来:这怎么办?政策很好,可目的并未达到。担心起了国家的未来,这问题有点重。作为一名小老师我应该怎么办,想力挽狂澜——那是痴心妄想!岂不是蚍蜉想撼大树吗?那唯有提高自身素质,以己来影响孩子!想到就做,于是到处借鉴名师名家的教育方法,东学学西效效,总觉得缺点儿啥,缺什么,不知道,就这样十几年眨眼而过,我由原来的亢奋进入淡定——想想这辈子就这样了:讲讲,练练,考考……因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嘛。自己由原来的一位考试机器,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考试机器的制造者、操作者,可这绝非吾愿!但又苦于摸不到方向,找不到教育的出路……
或许是因为念兹在兹吧,2010年,我接触了经典,终于茅塞顿开——找到了解决教育问题的金钥匙,从此人生不再迷茫,更何况习主席执政以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的走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全面开发学生的人性!有时想想,这一路走来,虽坎坷、挫折不断,但信念更坚定,因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都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复兴!文化要自信!“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国家经济强盛,文化也一定要强大,幸福的生活靠奋斗,文化的自信靠经典!
从此,做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成了我未来人生的选择和梦想,并且矢志不渝,坚持到底,既为人亦为己,更为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这几句话,我将奉为圭臬践而行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