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所谓教育,只是努力地把印在书本上的知识,装填进学生们的脑子里。
这样有用吗?确实是有用的。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具体岗位上的员工可以完全不用了解自己公司,但只需要足够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但通常情况下,在学校里的学生们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用处。人们在选择学校之前就开始考虑择业与就业,并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严阵以待,预备上岗。
生活中弥漫着实用主义的味道。简单,直接,无可辩驳。
然而,我却有一种困惑。
这究竟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被选择呢?
这种装填式的教育,究竟适用于我们所有人吗?
我想起来大学初期的一堂课,我学的是室内设计的专业。一位任课老师用前辈的口吻跟同学们讲,”干室内设计这一行,除非你干到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师,不然你就准备好画图画死吧。“
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出于什么原因讲的这番话,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的这句话使我不再对室内设计抱有任何幻想。
试问,如果我对这个专业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我还会花心思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吗?
学校自然有各种kpi来保证你完成学业。但是,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毕业以及毕业之后的就业而已。
对于我而言,高考成绩帮我选择了这个陌生的专业。而老师的一席话,为我竖起高墙,将我挡在了这个专业之外。
我当然不是为了抱怨那位老师,因为我没有什么需要后悔的事情。我讲这个,只是因为我很困惑。
也许就业率是一个学校的目的,合格率是一个教师的目的。但是,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老子讲虚实:一个水罐的用处在于它拥有可以盛水的空虚,而不在于水罐的形状或制作水罐的材料。虚可以容纳一切,因此它是万能的。只有在空虚之中,运动才有可能。一个人只有使自己空虚,其他东西才能自由的进入空虚之中。
假如我们生来都只是一些不可名状的材料,那么教育就不应该是不断往这些材料上堆砌知识,而是要努力将材料,塑造成形状不一的容器。
学习是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填充。
初中的一堂自习课上,学生们吵吵嚷嚷。语文老师坐在讲台上,忽而抬起头说了句:“你们现在在浪费时间,却不知到了我这个年纪,连看本书的时间都没有。”
于我而言,这句话的教育意义,就比写上一百篇“最难忘的事”要有用得多了。
#diary/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