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
2001年,911事件
经济低迷,为促进经济发展。
2003年,美联储降低利率至1%
从银行借钱的成本降低,低风险投资项目收益很低。
人们持有现金上涨,没有很好的投资项目。
投向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
房地产操作:
贷款购房,银行挑选信用级别高的,预期能偿还贷款的顾客提供贷款,即“住房按揭贷款”。
银行堆积“住房按揭贷款”,现金回流周期长,资产流动性降低,能提供贷款的资金不足。
Fannie Mae,Freddi Mac从各种贷款机构出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将其打包,证券化。
出售给投资者,收益不错。
对此,后来者雷曼兄弟,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也想分一杯羹。
对“住房按揭贷款”的需求增大,但能够提供优质房贷的高信用购房者在少数。
银行等提供贷款的机构降低申请房贷的购房者要求,出现了大量的“次级贷款”。
再对这些“次级贷款”进行打包,分级,信用评级。
打包后的证券称为“担保债务凭证CDO”
评级公司有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国际,相互竞争。收入来源于需要评级的公司,使得CDO的信用等级虚高。
即使是信用等级低的CDO,投资银行将其与其他证券进行重新组合打包,再次评级,也能达到AAA级别。
为CDO购买保险,“信用违约互换/掉期 CDS”,增加CDO的信用等级。
CDS由AIG开发出售,但在出售CDS的同时,AIG并没有准备充足的赔偿金。
此外,投资银行疯狂使用金融杠杆。
在当时看来,一起都很美好,美国梦就要实现。
对于购房者,很好,贷款买房,房价上涨,大可卖掉房子,偿还贷款,还有剩余资金。
对于房贷经纪人,很好,房价上涨,房子大火,卖得多,佣金就多。
对于贷款机构,很好,出卖“住房按揭贷款”,有利润,风险转移。
对于投资银行,很好,出卖CDO给投资者,有利润,风险转移。
对于投资者,很好,CDO信用等级AAA,有保险CDS,靠谱。
对于AIG,很好,房价在涨,CDO违约风险极小。
2006年,美国的高利率开始促进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
高利率,使得按揭购房者的成本增加,每期需要缴纳的利息增大。
高利率,抑制了市场需求,房价降温。
“次级贷款”的购房者支付不起上涨的房贷成本,房价下降,抵补不了购房成本,放弃房子,等银行来收回。
此外还的起房贷的购房者,由于房价的不断下跌,房价低于房贷,选择放弃房子。
“住房抵押贷款”收不回房贷,房子不值钱,严重贬值,废纸一张。
由“住房抵押贷款”组合成的CDO自然也贬值,AIG需偿付CDS。
对于购房者,完了,月供涨了交不起,房价降了不值钱,之前月供没了,房子也没了。
对于房贷经纪人,完了,正大发了,没人买房子了,工作没了。
对于贷款机构,完了,还有一堆“住房抵押贷款”砸手里了。
对于投资银行,完了,CDO还堆着呢。
对于投资者,完了,被骗了,CDO风险这么高,我的养老金。
对于AIG,完了,人们都不还房贷,房价还跌了,CDS赔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