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王尔林曾说过,“管教孩子是一项时间跨度大、设计周密的活动,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自发表现出来的那种情绪化的突如其来的被动反应。”
“小明,抓紧,我们要迟到了!”你这厢风风火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那,慢吞吞地起床、穿衣、洗脸、吃早饭……
下班一进门,地上到处是乱七八糟的玩具、书本,甚至衣服,那个本该在安心做作业的孩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东张西望,而书桌上摊开的作业,却只写了那么一点点儿。于是,你又咆哮起来……
想一想,每天早上上学前的这段时光,晚上写作业的时间,是不是一直上演着你和孩子的拉锯战?你提醒得越多,催得越急,孩子越叛逆。他发脾气,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找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做,你气不打一处来,声线提高,情不自禁地对着孩子大吼大叫起来。于是,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孩子发脾气,对父母不礼貌,见啥要啥等,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表现,而非他们的本性,可是你又恰恰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出了反应。所以,孩子情绪过激时,家长也很情绪化,这种情绪本质上就是一种气急败坏,不是充满激情的耐心。
这些方法可以让你避免大吼大叫
感觉生气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处理你的怒火就是个重要问题了。情绪化的行为,例如大吼大叫,大发脾气是毫无用处的。它只会把事情复杂化,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引发孩子强烈的抵触或反抗。把愤怒当作解决问题的信号,有助于你保持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和逻辑性,从而减少大喊大叫的可能性。
1、深呼吸。
从1数到10,尽量慢一点,再深呼吸几次,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搞混。
2、凡事别往心里去,别和孩子一般见识。
如果你正在气头上,最好选择走开,负面情绪不会触发积极的行为。
扪心自问一下,引发你愤怒的情形是非常重要硬要追究呢?还是让它过去就算了。如果你自己需要时间静一静,你可以和孩子解释一下:妈妈现在心情不好,等感觉好一点时再和你说话。此时,可以让家人帮忙照顾孩子,你自己静下来整理一下情绪。
不管什么时候有可能,不管时间有多短,都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来关照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或者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比如,看电影,吃大餐,写日记,给要好的朋友打个电话,甚至是找个时间出游一下。
妈妈必须给自己留出时间,才能不带主观情绪地管教孩子,做有同情心的家长,而不是冲动的家长。
3、不要和孩子争吵。
孩子和父母吵架,不是为了让父母顺从他的心意,就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两者都对孩子毫无益处,父母可以先告诉孩子“我很爱你,所以我不跟你吵。”然后走开。
大多数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 )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些过后就会后悔的话。有时候,“决定你要做什么”要比“试图让孩子去做什么”好得多——至少在孩子愿意合作而不是和你较劲之前是如此。
4、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做作业。孩子可以决定需要花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写作业最合适,一旦孩子自己决定了什么时候写作业合适,你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设立一些限制,比如,电视只能看一个小时,而且必须是在完成作业后。在晚上七点到八点之间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作业上的问题,其他时间,即使你做不完作业来求我,我也不会答应。如果孩子理解了设立限制的必要性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限制的设立,他们就会更乐意遵从限制。
当孩子违反了限制时,不要处罚,也不要说教。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要避免由你来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应该怎么办。你最好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生 了什么事?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你现在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5、简短清楚地告诉孩子——你的期望,而不是要让他来猜测你的期望是什么。
比如,你希望孩子的卧室整洁有序,你就要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确保你对孩子的表述非常清楚,避免使用“你”,而运用“我”。比如,“我注意到你没有把玩具收起来”,而不要说,“你必须把玩具收起来!”避免使用“总是,绝不,经常”这样的词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是一样的,即使我们明白应该怎么去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去照着做。知易行难,天下万物概莫能外。那就从“管住嘴,迈开腿”,不做大吼大叫的妈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