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下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当下社会矛盾的堆积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碰撞产生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起源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就好比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学识和经历会成为我们潜意识里选择今后发展道路的最大影响因素。

      先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来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且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如下:

前期:生产力拉动消费

      工业革命后技术的突破提高了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中期:资本扩张掠夺原料和占领市场。

      区域消费能力和原材料来源是有限的,当区域消费能力和原材料来源不再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殖民扩张战争出现。

      工业化国家以技术上的优势来占领原农业、牧业、原始采集业国家,以低价或者直接强迫当地人开采的方式来获取底成本原材料。低价的原材料拉回本国生产的产品再高价出售回殖民地。但由于殖民地和本土距离太远,路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成本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因此资本家多数选择在殖民地建立工厂,成立公司。这种模式也一直延续到当下世界。

      历经一战和二战后,联合国成立,全世界的殖民地逐渐独立,世界进入总体和平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殖民扩张后沉淀的大量资本和技术对比刚独立的国家有着压倒性优势。

      大部分刚独立的国家因几十年乃至百年的殖民统治,整个国民经济已经严重依赖资本体系的生产和消费链条,并且社会思潮也偏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承担着资本主义强国的原材料来源地和商品消费市场。

后期:刺激消费来拉动生产。

      当资本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全世界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资本主义扩张无法再以殖民地扩张方式来发展自身,转而进一步榨取底层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浪潮也致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入侵。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同生一体,相辅相成。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接受了资本体系的介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不请自来,不断与原本土文化和本土思潮发生碰撞。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脉络,横观当下世界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资本终究会流向少数人手中,如同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体制一样,土地近乎不可逆转的会流向少数地主豪强手中。封建制度下的每一次的王朝更迭都是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继而新一轮的土地兼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周期性的规律。每一次资本主义的经济衰退都会有大量的资本家破产,而后资本重组迎来资本发展的新一轮春天。但这无法改变资本流向并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趋势和事实。亦如同中国两千年封建体制下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这是从经济角度,从物质基础上,从有形的角度来分析的。

      在我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可以用思想来塑造社会形态,人可以凭借思想来创造无法从自然获取的事物。

      因此从思想角度,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从制度层面分析。

      资本主义本质是人类贪婪的欲望抒发的产物,并且资本反向作用于人类社会,不断诱导和激发人类的欲望。孔子说过:食色性也。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国家不加以制约和引导资本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是本国突出的阶级矛盾和紧张的世界局势。

视线回到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以两千年的封建思想为主,支撑封建思想的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事物的存在必有支撑其存在的依托,亦如上文,意识形态起源于民族的历史。

      中国封建史依据史料完整度追溯到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分封大小诸侯国71个,400多年后,世袭几代的诸侯王与周天子,曾经的亲人不再亲分,曾经的大臣不再忠贞,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层土地兼并战争开始。

      前381年-前338年秦孝公在位时期运用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耕战制度,小家庭耕织制度的确立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奠基石。

      从马克思学说分析,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分发土地,大量奴隶得到解放,转而投人小家庭耕织生产,即小农经济。大量长期被压迫的奴隶拥有人身自由,土地,和家庭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之山东六国的奴隶涌入秦国进一步提升了人口数量。

      二十等军功爵制保障了底层人民的上升通道,保障了军队兵丁来源,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军功爵制反向保障了小家庭生产所得,满足了底层人民对社会地位的需求。

      人口数量的提升,生产积极性的提升;军队规模的扩张,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商鞅变法所推行的耕战制度使秦国上下成为了一辆驰骋的战车。新兴制度激发的社会活力使得秦国国力日益增强,力压旧制的山东六国。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撤诸侯国,立郡县制。皇帝制度确立,是为天子,统辖万民,天下土地皆归皇帝所有。此后中国百姓心中逐渐有了这样一个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为皇帝私有,分拨给百姓播种。上行有下效,自古民间流传着“天高皇帝远”,在人性的趋势下,在地主豪强的权势下,王朝初立时分拨的土地终究会随时间流转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地主阶级与对立的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主要来源,这导致封建王朝大约200年的周期循环。

      前156年—前87,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忠孝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封建礼制成为贵族政治的保障。

      秦汉时期成型的基层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上层制度,儒家的忠孝文化体系是封建制度的三大支柱,连绵了两千多年至当下中国社会。

      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封建文化体系部分。此外还有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及先秦诸子百家文化,但这些文化源远流传和信奉于少数人之中,并且在民间地位不如儒家文化体系的的根深蒂固。

      49年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将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并且禁止土地买卖,这一壮举从根源上杜绝了2000多年的土地兼并引发的矛盾。

      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从根源上破除了人们对自我利益的保护,削减了人们为自我奋斗的积极性,加之自然灾害和文革十年,彼时的国家不得不放开意识形态上的坚守,改革开放挽救国民经济.民生。

      78年改革开放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席卷中国大地,中国用30年走过西方国家200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哲思体系有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30多年的经济腾飞,同时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也深入中国民众生活各个角落。

当下社会矛盾表现突出在:

      在经济上产业化和城市化抽走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典型传统文化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对比上深厚资本主义气息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小农经济空间逐渐受到压缩。

      在社会上,资本主义带来的西方自由主义和消费文化对冲中国传统血缘关系和节制文化,显然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体系文化压过自由主义文化,但其地位也在不断收缩中。西方消费体系文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一环,因此资本主义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已深入民间。

      在思想上,资本主义世界观以科学前沿为边界,中国传统文化以易经为首的先贤思想为边界,二者迥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无法统一下衍生出诸多社会矛盾。

      思想意识形态起源于生产生活,两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交融带来两种意识形态的交融和碰撞。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交融带来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碰撞尤为激烈。中国当下社会下到居民生活起居,上到社会高层展露的事件都在说明两种意识形态碰撞产生的矛盾。

      人是有思想的载体,研究社会意识形态能从根源上解决社会矛盾。个人的思想体系决定个人的为人处世及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区域大众思想体系即为思想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体系和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体系分析,不难发现:私有制经济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不加制约的私有制经济只会不断加剧社会矛盾。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极为远大美好的理想,如同中国古人对大同社会的期望。但任何完备的社会形态都需要:匹配的经济方式,保障运行的政治制度和坚实的思想意识形态根基。

      中国当下社会受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和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困扰,无法从根源上建立起新的制度体系,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碰撞产生的矛盾得不到释放。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条小船,单桨划行控制前进的方向是很困难的,双桨划行能加快航行速度还能很轻松调整前行的方向。

                                                                2023.1.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