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互联网直播行业的发展可谓是如日中天。移动设备与移动网络用户的数量日益增加,使得这一行业愈发的蓬勃。
但一味的发展没有反思只会使得一个行业逐渐没落。而迅速发展的直播行业也开始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说直播涉足“黄赌毒”。
又比如直播“售假”,“货不对版”等等。
为此,《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应运而生。规定主要从直播营销平台、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营销人员两个维度展开,为直播平台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以及主播行为规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01 直播平台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直播平台有以下责任和义务:
1)各项安全运营机制要健全,并且要配备专业人员以及技术能力。
2)要与直播运营机构明确,直播内容发布、审核责任。
3)主播要实名,并且支持动态核验。
4)一旦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要立即处置(包括但不限于弹窗、警告、限流、中断直播等)
5)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要健全
6)要有主播信用评价体系,指标包括用户评价、投诉举报、平台处理、监管通报等。对违规主播,也可以采取暂停发布、注销账号等措施
7)直播内容保存不少于六十日,交易信息不少于三年。
总结:基本要求及义务有三:
①各项安全管理机制必须健全;
②对直播间运营者和主播尽到管理、规范的职责;
③对直播所产生的内容负责。
02 直播人员的行为规定
该规定中第15条至第18条对直播间的运营者及直播营销员做了明确规定。
着重请看红框位置。
总结:
① 直播运营者必须年满16周岁,16-18岁的未成年人参与直播营销必须征得监护人同意。
②直播营销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发布信息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全面。
③不得发布或暗示诱导的,非正面的信息内容服务。
④直播中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03 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直播数据造假
直播数据造假已经是屡见不鲜。其中,以流量作假、宣传作假、价格作假和产品作假四大类最为常见。
首先在观看人数上,就存在很大可“操作”的空间。
据悉,仅需16元即可给直播间增加一万的观看数,2元可以增加一万个赞,甚至30元就能把直播间营造成不断有人购买的假象。
其次,商家还能更改商品销量。有相关从业人士透露:比如一张手机贴膜,事先提高标价到100元,直播带货时美名曰砍到5元最低价,卖出2万张,再找人刷个8万张,就对外宣称月销售量过十万。
这一点今年双十一应该许多人有所体会。所以直播带货里的水分也是众多网友所诟病的问题。
未成年保护
首先,直播营销平台应当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以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重。对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直播营销平台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提示。
此外,本规定明确,直播营销人员或者直播间运营者为自然人的,应当年满十六周岁;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申请成为直播营销人员或者直播间运营者的,应当经监护人同意。
毕竟以往的历史事件仍旧历历在目。比如“三岁大胃王”,“16岁最小二胎妈妈”,“高额打赏花光父母积蓄”,“12岁男孩直播养家,耽误学业”等等。2020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重点加入了网络保护这一大内容,其中就有对未成年人直播服务的硬性规定。
传销,诈骗,黄赌毒等禁令
在直播平台上,一部分人吸引流量不是为了带货,而是为了实施传销、诈骗、赌博等不法行为。
近期,荐股投资类的诈骗案也搭上直播间营销的快车。先搭建临时的直播间进行引流,再筛选受害者入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开始荐股,直到有一天个股崩盘,所谓的庄家和专家突然消失,这种诈骗伎俩被称为“杀猪盘”,是今年高发的案件类型之一。根据文件,上述直播间行为将被重点管控。
这类骗局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骗子往往更改IP地址、更换公司马甲,继续寻找下一个“猪圈”进行收割,投资者损失巨大。文件要求,直播间运营者应当依据平台服务协议做好语音和视频连线、评论、弹幕等互动内容的实时管理。
相信这一管理规定一旦实施,会大大减少相关案件的发生率。
一切朝着美好的未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