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收获:
今天是开学培训的第1天,整个暑期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思考了很多。作为一名40岁的中年女教师,面临职业瓶颈、家庭责任等多重压力,选择“乐天知命”还是“随遇而安”,其实不必非此即彼——两者的智慧可以结合,关键是找到“接纳现实”与“葆有热情”的平衡。
一、不必二选一:两种态度的“中年适配”
(1) 用“乐天知命”稳住内核:40岁时,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家庭的固定节奏(比如孩子升学、父母渐老)往往已相对清晰。“乐天知命”不是躺平,而是接受“有些事努力了也未必如预期”(比如评职称的竞争、学生成长的快慢),理解人生有其规律和局限,不纠结于“必须达到某个高度”,反而能减少内耗。
比如:若暂时评不上高级教师,不必焦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可以换个视角——多年的教学经验本身就是财富,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家长的认可,都是另一种价值。
(2) 用“随遇而安”灵活应对:中年生活充满变数(比如突发的家庭事务、学校的工作调整),“随遇而安”的智慧在于不较劲、不偏执。比如临时被安排跨年级教学,与其抱怨“打乱了计划”,不如试着接纳挑战,或许能发现不同学段教学的新乐趣;孩子进入叛逆期,与其焦虑“怎么管不住”,不如先调整心态,在陪伴中慢慢引导。
二、具体调适:在“定”与“动”之间找节奏
1.给“执念”做减法:列出当下最焦虑的事(比如职称、孩子成绩),问自己“这些真的是人生的全部吗?” 40岁的优势是“看得更透”,可以把精力从“和别人比”转向“和自己和解”——比如接受“我不是完美教师”,但能做到“每节课都用心准备”;接受“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但坚持“做他身后的支持者”。
2.为“热爱”留空间:教学之外,留一点时间给能让自己“回血”的事——可能是每天练10分钟字、周末和朋友逛菜市场、课后和学生聊几句闲话。这些“小确幸”能帮你在琐碎中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避免被压力磨成“只谈责任,不谈感受”的状态。
3.用“弹性思维”应对变化:比如学校安排新任务时,先告诉自己“试试看,不行再调整”;家人需要照顾时,不必硬扛,主动和伴侣、同事沟通分担。中年的从容,往往来自“接受不完美,也相信自己能应对”。
其实,40岁的通透,正是既能接纳“人生有定数”(乐天知命的清醒),也能在变数里“站稳脚跟”(随遇而安的韧性)。不必刻意选哪种态度,你已经在多年的教学和生活里,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平衡智慧——带着这份沉淀往前走,就是最好的调适。
2.今日好事:
感恩今天自己还平安、健康地活着。
3.提升:
继续修“慢”的功夫,学习并持续练习“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