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才理解当初是有多残忍

是的,我是普通人,一个从农村出来,经过19年的求学生涯,终于在一个四线外地级市立足的普通人。

小时候,父母文化不多,家庭教育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句“好好上学,才能有出息”的劝诫。所谓言传身教、家庭氛围是全没有的。

因为是著名的山区,加上以前整体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也是有限的。

上次假期回去了一趟,老院还是曾经的样子,只不过比记忆中矮小了许多。虽然破旧,胜在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一个可以种菜的小院。

但其实这个小院,也是在后来我都能完全记事了才逐渐建好的。一开始,父母住进来时,只有三间正房和西侧一个偏房(作为厨房用的)。

记得那时候我都有我大儿这么大了,母亲赶着父亲外出打工,因为她想再建几间房子,那时候流行平顶的房子,一来不用买砖瓦,不用做房梁,二来房顶可以晒粮食,辅助农耕生产。父亲出去一次就会待很久,母亲要一个人在家管着农田、菜园、牛羊等家畜和尚需照顾的孩子,当然也不轻松。

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攒够了钱,可以动工了。盖房子的时间,我是最开心的,因为院子里有了奇形怪状的地形,晚上还能和施工的大爷大叔一起吃平时不会吃的菜。终于初具规模,封顶大吉,母亲虽每天忙活收拾,但开心还是可以清楚看到的。

父亲是老实的,真诚的,但也架不住性子里的急躁,小时候的记忆里父母争吵的场景也是有好多次的。有时候只是观点的不同,一时气不过的父亲也会出言不逊,母亲总是抱怨“跟着这样的人,也是倒了霉了”。这时,我总会很害怕,害怕他们会像电视里演的一样离婚,害怕我会像电视里的孩子一样没人要,我会“训斥”母亲“你来到这里就挺好了,我们村是平地,怎么不比你们山地好”。

这大概就是“儿时的子弹正中眉心”的感觉。

现在的我,虽然辛苦从农村走了出来,但是工作也就勉强糊口,正常人正常生活的需求都在缝缝补补,接受接济中得以满足,不敢多花一分钱,哪怕是买二手房住进来换个马桶都消费不起的水平,却整天在被“咱没缺过钱花,咱没在钱上受过难为”的精神霸凌中失去自我。

少时终究是不经世事所以无知、无理了,于普通人而言,哪个女性不是辛辛苦苦在家庭中挣扎度过,她们可以不被上天怜悯,但请别无视她们的付出,还一副你跟着我家享尽了荣华富贵的样子。

谨以此,为我的过错买单,向我的母亲道歉。

辛苦了,我的母亲。感谢您不辞辛苦,一路相伴,为我的成长创造的一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