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忠心护国,曾想策反曾国藩,却被千刀万剐 ​

一份《李秀成自述》,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坐实了其投降的罪名。

摇尾乞怜,贪生怕死,成了李秀成最后的标签。

他真的面对死期,出卖了部下,败污了气节,以换取朝廷怜悯,以苟活区区时日吗?

拨弄重雾,让我们回到170多年前,置身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01 李秀成的谋略功劳,是诸王之首

李秀成是广西人,1849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加了金田起义。

之后随太平军从广西打出来,因作战英勇,被一路提拔。

但在太平天国初期,一直做副职。

1856年天京事变,东王、北王被杀,翼王负气出走。

加之之前,南王、西王均已战死。

太平天国早期领导层已散架,洪秀全在天王府,廷无主政之王,朝无佐政之将。

曾国藩及各路清军,加紧攻打,欲趁此机会置太平天国于死地。

太平天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洪秀全当机立断,大胆起用了名不见经传的李秀成、陈玉成。

许多后人的著述,众口悠悠地说,洪秀全自踏入天王府,就沉溺于奢糜享乐,酒色女人,不理朝政。

对他的评价是昏庸无能。

一个昏庸无能的人,能以霹雳手段诛杀了飞扬跋扈的东王?狡诈无比的北王?

并且,目光如炬,在危机重重中,提拔起两员擎天大将?

李秀成、陈玉成也真不负天王厚爱,上任后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攻苏浙、夺安庆、战上海、卫天京,打得清廷各路将领,跳水的跳水,上吊的上吊,闻名而跑,望风而逃。

双剑合璧,双星闪耀,让太平天国出现了中兴的曙光。

尤其是1862年之后,李秀成一人独撑大局,指挥太平军屡屡给清军以重创。

李秀成的谋略和功劳,应在太平天国诸王之首。

于清廷和太平天国,是天下之争。

于李秀成和曾国藩,是你死我活的绞杀。

成王败寇,对于失败者,谁都不会手软。

况且,大清律法赫然在列,反叛朝廷的重犯,必得凌迟处死。

李秀成身为主帅,从加入太平军那天起,早将生死置之度外。

一个与清军死磕到底的主帅,又怎会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呢?

将军百战穿金甲,惜未策马破楼兰。

胜,是天意。

败,是宿命。

李秀成清清楚楚。

02 对战事的发展,李秀成最清醒

1863年秋,战事的发展,对太平天国,非常严峻。

安庆早已失守,天京粮道被切断,苏州、无锡、吴江相继陷落,杭州危在旦夕,

天京已成一座孤城,守城的将士时常因饥饿而晕倒。

10月28日,李秀成从前线匆匆返回天京,第二天,就上朝瑾见天王。

他要凭一己之力,挽救危局。

天王问他以当下之势,有何良策挽救天国?

让城别走!

他以一个军事统帅的身份,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当时,这个想法是那样的匪夷所思,因为历朝历代,保住了京城,就是保住了国。

但,李秀成非常清醒,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清兵围困天京达两年之久,安庆被夺,粮道断绝。

近来,天京城东、西、南三个方向被围得铁桶一般,天京已成一座孤城。天京城外虽有30万天国将士,但他们分布于江苏、福建、浙江、皖南等几十个地段,正与湘军、淮军、清兵苦战,无法救援天京。

天京城内三万多人,文官多,武将少;老幼多,青壮少;妇女多,男丁少,能够守城的不过几千人,这样,天京城粮草断绝,外援不至,继续困守,只能坐以待毙。

为今之计,只有放弃天京,放弃苏浙,杀出重围,进军中原,会同坚守在外省的太平军,养精蓄锐,再图进取。

这个谋略,现在看来,也闪耀着天才的光芒。

如果天王依计而行,至少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

但,却被天王无情地拒绝了,还把李秀成臭骂了一顿。

君臣不欢而散。

回到家中,李秀成族弟,侍王李世贤问哥哥如何打算。

李秀成沉吟良久,凝重而悲切地说:陪天王死在天京。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处。

1856年,翼王石达开与天王不欢而散,负气领军出走。

1863年,忠王李秀成与天王不欢而散,决意战死天京。

时隔八年,又是清秋。

一走一留,足见胸怀。

李秀成是清醒的,他知道留下来,必死无疑。

如果他是贪生怕死之辈,怎能在满腹委屈之后,还决意留在天京,将生命投之于刀斧剑戟?


03 换马断后,其忠可表日月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离开了人世。

五天后,李秀成及满朝文武扶15岁的洪天贵福即位,称幼天王。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被湘军攻破。

大势已去,李秀成匆匆回家,跪地别过母亲,护幼天王,从太平门冲出。

冲击之前,他把自己日行千里的战马换给了幼天王,自己则换了一匹劣马。

突出太平门之后,他又把仅存的千余人分成两拨,分七百人护幼天王逃命,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三百人,断后。

换马、断后,其忠可表日月,其勇足泣鬼神。

一个胆怯鼠辈,如何能在命悬一线时,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把死的结局给自己?尽

尽忠、尽智、尽心、尽力,忠王李秀成,称得起一个“忠”字。

一番血战,人疲马困,他力竭被俘。

押解到曾国荃处,对李秀成恨极了的曾国荃命手下用刀,硬生生割李秀成腿上的肉,他还不解恨,自己亲自用锥子,对李秀成浑身乱刺,李秀成血流如注。

但,忠王李秀成,凛然而立,不发一声,毫无惧色。

铁骨铮铮,胆气绝伦。

天国已败,他又何惜此身?

但,李秀成还想做最后的努力,哪怕希望是那么渺茫。

引刀一快容易,那么多的天朝将士何从?

与其白白送死,不如以名节做赌。

效姜维之事,以皇位为诱饵,以屈膝为手段,策反曾国藩。

如成,则三四十万太平军将士性命可保,待曾国藩北上反清,或者可以伺机而动,集天国旧部,东山再起。

这是一个逆天的惊人构想。

于是,一份洋洋洒洒几万字的《李自成自述》渐次完成了,他必须做得比姜维对钟会更谦恭。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和他部属们的意愿,挟攻破天京之势,易帜反清不是不可能,

但,曾国藩的谨小慎微和儒教思维,决定了他不敢,也不能。

忠王李秀成,最终死于曾国藩刀下。

惊天谋略或可尝,后人戚戚说忠王。


PS: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