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有那么一些人,将无知当资本
上大学后的一个寒假,在一个烧烤摊跟高中的几个要好朋友喝酒。
几个大学生,还没真正经历社会的毒打,聚在一起所能聊的无非是各自在学校的一些轶事。
我们中学习最好的家伙说到了他的一个舍友,因为有一句话感触较深,所以记得很劳。
他聊到了他宿舍的一个舍友,很勤奋,很热情,他却与那个舍友成不了朋友,甚至有点讨厌他那个舍友。
我问为什么。
他说:“其实他人心地不坏,很热情,学习也很优秀,但性情上属实聊不来,也结交不来”。
“那又为什么会到讨厌呢?”
“可能因为是舍友吧,对他的性格、性情、处事方式、人品等都可称得上知根知底。如果跟他不是舍友,那我们会是很好的君子之交。”
我懂他的君子之交。点头相笑,不做深交。
“是发生过冲突了?所以才会上升到讨厌”。他包容性很好,只有真正惹到他才会去讨厌一个人。
“算是吧,只要他在宿舍就没睡过好觉”。他跟舍友起冲突从来都是因为睡眠,这一点我们都深有感触。
“有一次我三点多好不容易睡着,他从外面回来,踹门而进,开灯,洗澡,声音外放,我骂了他。以往他知道吵到我睡觉第二天都会道歉,虽然从来没有改过。但第二天早上他知道我没醒,他一起床就放音乐,踢凳子,摔门。可能是我骂得有点难听了。”
他不太会骂人,这我们是公认的,他是我们之中最像读书人的读书人。
“其实要我来评价他的话,他是两个极端,学习很强,做人一塌糊涂。他不懂世故,经常会因此而惹怒人。
经常惹怒人之后会在后面加上一句‘我情商低,你不要跟我计较’。刚开始时很诚恳,后来貌似理直气壮起来了。”
“他似乎很享受自己的无知”。
他讨厌不自知的人。
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把无知当作资本,尽情的挥霍着别人的宽容。
前段时间因一些事跟他聊了一会,不知为何我会突然想起他那个舍友,于是就问他们相处怎么样?
他答:“人家保研了”。
我那个同学那时在考研路上踽踽独行。
后来了解到他跟他早已形同陌路,甚至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
听过这么一句话:有些人很好、很优秀,但他不会是你的朋友。
有些人就真的只适合在不了解的人面前光芒万丈,受尽吹捧;而在这些人面前,你也只适合为他鼓掌。
2
成年人的世界需要迁就
小孩的形影不离更容易成为朋友,而在某些时候,成年人保持距离才更容易成为朋友。
小孩心思单纯,所以他们的世界是简单而清澈的;这个世界复杂就在于成年人的复杂。
小孩会因一根冰棒而打架,但他们的和好也只需要一根冰棒;成年人不同,一方惹另一方生气,往往是不做声的风平浪静,但那往往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我大学那会的宿舍是六人间,最先到宿舍的是两个同省的。他们两人刚见面是真的可用相见恨晚来形容。所以在入学的那会,他们可谓是形影不离。而我们整个宿舍的风气也是一片和谐。那会可能真正的是一家人。
有的相遇可用“相逢何必曾相识”来描述,但有的却只能用“何苦遇见”了。
谈不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学生未必就是高尚的,但都是本性不坏的。
人与人终究是不同的,成年人之间的相处少不了迁就这一味调料。
上面所述的我宿舍的两人,且以A和B来称谓。
从品性而言,A真的可谓是懒惰,而B却是一个负责任的,且B为寝室长;轮到A的宿舍卫生他从来不做,即使是B叫他他也不做;A是个典型游戏狂,B又习惯于早睡,所以B也许每天晚上都是骂着A入睡的;B喜欢读书,看得出有良好的家庭教养,从来没听过他骂脏话,但A则反之,真的是出口成脏......
两人之间的摩擦与间隙越来越多,渐渐的,不再说话,不再同行。也许是矛盾积累到了一个瓶颈,有一天两人竟然打了起来。
从此,真正的形同陌路,连点头之交都吝啬了。
成年人一段关系的破裂,从来就不是一锤定音,而是水满则溢。
其实他们两个很像,来自同一个地方,都喜欢玩游戏,也喜欢玩电玩,喜欢吃的零食也很重合。如果他们分处两个宿舍,他们一定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可惜他们是舍友,把彼此都了解的太透。
他们依旧保留着大学生的傲气,没有已经成年的觉悟,他们忘了互相迁就。
老师教小朋友要包容,社会教成年人要迁就。成年人的世界需要迁就。
可能日后两人各自在旁人谈起彼此时,只会有这么一句:“哦,他啊,是大学时同个寝室的”。
连舍友都吝啬了,真的只剩认识了。
3
所谓的朋友,只是你们相互认识
看到过很多男人很难的毒鸡汤,但我从来不觉得那是无病呻吟。
我听一个大我几届的学长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学你费尽心思的去交朋友,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真的不如你初中就辍学的狐朋狗友。
喝了酒的他借着酒劲给我们说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事情。
他在学校算得上是品学兼优,处事也是八面玲珑,他很刻意的在学校结交朋友,在学院是个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去到哪都可以看到有人跟他说说笑笑。心高气傲的他还没毕业就已经在准备创业的事宜了。
刚开始工作室办得有声有色,规模不大,却好歹混了个王总的名头。
但生活从来不会让一个人一顺到底。
一年不到,工作室就面临解散。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寥寥草草的说了一句内部原因什么的。其实仔细说了我们也听不懂。
没了工作室的他,为了还贷款,车、房都卖了却依旧不够。他开始联系他在大学时结交到的、自认为关系很好的“朋友”。
手机点烂,最终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回复。甚至收到了“你哪位”的回复。
那种崩溃虽未经历也无比鲜明。
四处碰壁的他发了一条无比负能量的朋友圈,底下有高高的楼层在表达着同情,却只收到了三个人的私信。
有两个是初中的狐朋狗友,另一个是高中的。都是自毕业后就没有再联系过的,一条短信都没有发过的那种。
三个人的私信内容很简单:“什么情况?需要多少?”
我猜,我那学长他一定哭了,哭的很难看的那种。
学长说到上面就不再说了,以一句他觉得很好、我觉得有道理的话作为话题的结束:
其实男人之间并没有朋友这层关系,所谓的朋友,只是你们互相认识。
说到这里,我很受触动。
我初中也有过这样一个,兄弟。自初中毕业就不再联系,甚至连彼此在哪里上大学都不知道。
直到今年,他不知从哪里弄到我的电话,给我打了过来,说他当兵回来了,叫我出去喝酒。
我甚至都不知道他去当兵了,很惭愧,也很开心,他还当我是兄弟。
其实往往费尽心思去交好的朋友,到头来只能是相互认识;而你以为已经淡了的朋友,那是兄弟。
我一直不很喜欢大学的关系,很礼貌,却让人很遥远。
大学,你的圈子广了,但没有兄弟可交了;社会,你的圈子更广,但你依旧混迹的,是你中学时的狐朋狗友圈。
我读不懂文人雅士的道义之交,我更推崇乡井百姓的臭味相投。
我会更开心,如果有人说我是他的狐朋狗友。
end
文/一壶淡月
图/网络 侵删
公众号/【木翟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