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最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忘了它。
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总裁,准备花一亿研究一个“超级飞机”,当你投了九千万美元,项目已经完成90%的时候,你发现另一家公司的销售速度和成本已经都优于你们公司了。而且项目成型,没法再调整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把剩下的10%投入项目以完成这个飞机吗?
这个问题是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不提九千万的投入,只有17%的人支持完成项目,但一旦提投入了九千万,就有85%的被试倾向于完成项目。这个实验背后模仿的是个著名的商业案例——英美两国联合开发协和式飞机——结果他们选择了继续投入,结果飞机耗油大、污染严重,被称为“商业灾难”。
刚才例子里,已经支付的九千万美金就是沉没成本,如果项目停止,这笔钱也拿不回来。一旦一个东西付出了很多成本,即使现在捞不回来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考虑已经损失的成本,而且倾向于继续坚持过去的决定。这就是沉没成本效用。
最典型的个人的沉没成本是分手——交往了几年的男女朋友,越来越觉得两个人不合适,要不要分开?分开觉得过去几年恋爱都白谈了,付出了那么多时间,青春不再。但是继续拖下去,又觉得实在无趣,有人甚至会侥幸地想也许结婚就好了呢?其实恋爱这种松散关系都不好,结婚又怎么会好呢?恐怕只是更大的坑。
这其中的原理并不难, 为什么人们会屡屡掉入沉没成本的坑?因为人有三个本质问题:
1、人都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投入的是浪费。
2、自我合理化,侥幸心理——总想着“其实也不一定不好,再试试看。”
3、在公司里一旦承认错误,就面临惩罚,所以管理者倾向于把失败项目无限期拖延下去。如果决策人要为错误负责,他们就倾向于一直拖着。
一旦一个人被沉没成本套住,他就被过去套牢了。
比方说去看电影,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面15分钟、20分钟,就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其实电影票已经买了,钱已经付了,如果这部电影不好看的话,你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当场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了,不再是成本了。
但是你看,电影院里面要播一部烂片,有多少人会在电影播到10分钟20分钟的时候,就当机立断地站起来离开呢?很难做到。
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他的专业一年半两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他了,但是能够当机立断转专业的人又有多少呢?
谈恋爱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大多数人谈恋爱,半年之后就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性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他们,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果断地提出分手呢?好多人都是拖了又拖。
所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知易行难。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那我们用什么来做我们行动的指南呢?
最聪明的方式,就是止损。用专业投资的话来说,叫做“鳄鱼法则”。鳄鱼法则的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简单来说,止损就是一次重生。
最简单的止损方法依然是提问,一旦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沉没成本困住,问自己这个“如果我们从头开始”或者叫做“假装失忆”的问题:
如果今天我是首次从事这个工作,我会继续,还是放弃?
如果我今天是第一天接手这个项目,我会继续投入吗?
假如今天我是第一次遇见这个人,那么我还会继续和TA交往吗?
总之,站在“零点”,重新估价,然后再做出你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