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需要灵感,而作为理工科同时又年纪见长的我来说,灵感更是一个珍贵的东西。有时候你为了表达,绞尽脑汁都不行,而当你洗漱、走路、聊天等大脑放空的时候,它却不由自主的跳脱出来。以前我是不善于记录的,后来听闻罗永浩推荐自家锤子手机的闪念胶囊,说是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你的灵光一现,我才重视起来,啊,原来之前的不记录会流失多少好东西啊。于是我渐渐的开始用手机记录这些一点一滴,而且有的我感觉可以独立扩展成篇,便再搬到简书上。
做梦是一个大脑梳理自己记忆和逻辑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事情你看似纠结,但是过了几天(其实严格说是经历了几次睡眠),你会感觉原先纠结的点,现在变透彻明朗多了。而把一段时间反复在脑海浮现的阐述输出或者说是二次表达,也是一个让你大脑梳理的一种好办法,否则他就像薛定谔的猫,始终在阴暗处喵喵的叫唤,似一团空气,你知道他在那却隔靴搔痒,伸手抓不到,没有定形。
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开始习惯用简书记录我的所思所想的初衷。
而好的谈话却是一个火花碰撞灵感迸发的社会活动。我为什么不把握呢?
而关于我创建“对话录”文集的最初衷,源于我的一次头脑发热。在一次跟友人对话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很激烈,有很强的表达欲,组织语言的能力也特别灵敏,也联想出很多其他的事情去对比。事后我就在想,既然我花了几个小时跟他聊天,当时或许很嗨,但是会不会跟你读书、看电影、旅游很嗨一样,读书有笔记,看电影有影评,旅游有游记,好的有价值的谈话,为什么不可以做笔记呢?
其实聊天性质有三种,一,你跟高人请教人生经验或者他跟你说丰富的人生经历;二,向低人传授,你阐述你的想法的同时也在塑造你之前未定格的思路;三,跟同等水平的人进行观点的交换,尤其是棋逢对手碰到跟你一样喜欢较真和刨根问底的人。当然也会有跟你思维结构不一样或者根本那个人没有凡事多想一步或者喜欢琢磨事情的习惯,那你们就会出现谈不下去的情况。
这三种其实都有可能造就很有意思的、值得记录的谈话。然后我再对他们进行整理,勘误,最终发表。其实我还是有点忐忑,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对我对大家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其实这有点像文字版的《锵锵三人行》《圆桌派》。那我的区分差异在哪呢?我觉得我第一没有他们请来的嘉宾都是每行每业优秀的人,第二,我们也缺乏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谈话的深度性。但是我们更多是日常生活的聊天喷发出的小灵感和一种更贴近每个人周遭生活的接地气的表达把。而且我个人也擅长把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只是我把“扯淡”能力,美其名曰“知识迁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