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乏味的时候,书籍和音乐是良伴。
小时候看不懂鲁迅的文章,觉得既生涩,又难懂,最喜欢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桑葚,还有《社戏》里面的河虾,果然食色性也。阅读题做的很糟糕,根本就不能理解作者的大意。古诗词也是我最讨厌的,不明白古人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
然后上了大学,课程大部分是乏味的,想要知其意就是,反复反复再反复的理解背诵概念。教授布置的书不喜欢看也得看。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位教英语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务正业的讲述他在新西兰怎么天天选择不同的肉,其次就是中国古诗词。他的课我一次也没有落下。
课程的内容很简单,讲解名家名篇。但是从他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我平生第一次静下心体悟其中的魅力,虽然还是背不下来,但是他对每位诗词后面意境的讲解,声音时而悲愤,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沉静,此刻,他不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仿佛亲临其中,似在谈己。这种感染力是学生生涯中,从来都没有过的体验。我明白了为什么当初厌烦学习诗词,因为根本不解其意,老师总是像念经一般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让大家背诵,来不及给学生营造古诗词瑰丽的世界。由于阅历和年龄的限制,学生们也不可能真正领悟,特别是我这样慢熟的品种,不理解根本背不下来。
所以老天总喜欢和我开玩笑,在上大学的时候才领悟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那种对知识的渴求。
疯狂的看书,然后就是疯狂的看电影。
开始只是生活的调剂,学英语的利器,所以都是些口水片,例如青春校园电影。后来,听力课上《诺丁山》开启英伦电影系列。《达芬奇密码》开启了书籍改编电影系列,从小就喜欢的动画和科幻也加入其中。那时候豆瓣和时光网刚刚开启,于是挑出前100慢慢看,还有6台的电影资讯,第十放映室,真是回忆满满。
在看了这么多电影之后,它们给我带来深深地触动,却从来没有被记录下来,在脑子里只是像收集的藏品,整齐排列。
因此这次写作的锻炼,我选择影评。
一部电影给我的感悟可以持续好久,有时候每一年都会把它们再拿出来翻看好几遍,可是当变成文字来形容时,却一下子忘记自己要写什么。
要怎么形容其中的精彩,总之词语是匮乏的。我善于的仅仅是向别人描述故事的发展。当真正想动笔写出一份像样的评论,又陷入了要去写论文完成作业的死循环。这样的评论会越来越像八股文,草草的淹没在一片白纸黑字中。
先写那些简单的,感悟颇深的。开头那篇800字却写了将近3个小时。后来分析人物感情的文章都要搭上整天的时间,反复的观看细节,把原著翻出来加以补充。慢慢的,句子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也能写出像样的评论了。然后越来越快,时间越用越少。因为我知道,其中的大部分都还只是不成熟的半成品,句子用词要调整,错别字要规避。所幸到最后不管什么立意先野马脱缰的乱写一通再回头调整。
在这整个月中,回顾了以前最喜欢的电影,都是我反复观看的珍藏。每天都要变幻不同的题材实在不容易,还好我有它们,电影中的原声音乐,一边听一边写,我体会到了那位教授在讲解诗歌时神情的投入,隔绝了外界的噪音,找到的赤诚之心。
还会继续写下去,现在是不成熟的,剖析故事的人,将来可能就是,天马行空的,讲述故事的人。
谢谢好报30天,谢谢阅读我个人作品的各位,认识你们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