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走在时代的前列,离不开思想的指引,少不了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唯有坚定意志方能夯实基础,只有筑牢根基才能行稳致远。二十大报告提到了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人民首创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些精神是连接个人与现实的纽带,是连接个人与集体的桥梁,意义深远。
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致敬过去、展望未来的生动诠释。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是亲身了解历史,有意识地从中获得明德、增信、崇德和力行的能量,向那些形体湮灭在岁月里但宏伟的形象镌刻在历史里的先辈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生在岁月静好的时代,铭记那些负重前行的人们,是为了感激,更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前人用血泪换来的幸福生活。正如纪念陈延年和陈乔年的延乔路,尽头是繁华大道,预示着革命先辈的执着信念换来的是和平社会。在回忆往昔、致敬过去的同时,畅想以后、展望未来尤为重要。与前人对话,我们可以读懂以前做出的必要选择;与前人交谈,我们可以领会当下坚守的重要理念。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芒时刻闪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成为社会共识。在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的引领下,个人乃至社会正跨越时间的洪流,传承前人的智慧和品质,为如今的美好生活踔厉奋发。
人民首创精神是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真实写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群众聚在一起就是一团火,是一股巨大的温暖的力量。全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走出水深火热,一起走向繁华盛世。正如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历史见证了人民的团结,彰显了群众的伟大。人民如此真诚以待,我们怎能不以真心换真情,既然依靠了人民就要服务好人民。与人们共情,和百姓同频,站在一起,想到一块,理清千家万户的千头万绪,第一时间解决急难愁盼的事。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心声,扎根基层大地,安基层得以安天下。谨记人民首创精神,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愧国家。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的具体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传统文明的代表之一。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法律为准绳,从古至今皆是治世之利器。长治久安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公平正义离不开规矩的坚守,法治社会离不开全体人民的自觉捍卫。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关键在于每一位敬畏法律的人。尊重法律是前提,踏出崇敬的第一步,日后方有学习、守卫和运用法律的良好风气。正如民法典对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面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打下了法治的基础,强化了法治的保障。有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强大的后盾,相信在新征程上,无论遭遇多少风雨,历经多少挑战,心如磐石,初心不改,终将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