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纵观言论是各有各的说法,但在我的体会看来活着不是孤立的,比较认同的一句名言,就是“我思故吾在”,活着的思考也是思考地活着,活着的最好体现无疑是持续的思考。古人有云:“朝闻道,夕可死”的志愿,可见,人生在于悟道,也惟有悟道方能给自己点亮一盏明灯,从而,不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生活和努力的勇气。道德经开场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网络的飞速发展,大道理随是处可见,但仿佛听起来意趣横生,唯独道理易懂,知行难成。历经了许多体验和感悟,突想写点什么,未曾想过言传训教,但求成文归纳,以作定校!
道可道,非常道!其实道还分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方能道合。大千世界,茫茫众生,各有各的五行,活着的环境和条件都是各不相同,都说:活在当下,又岂能不想明天!毕竟生活生活,生下来活下去才是道理。当下不同,那别人的道又岂能是我的道呢!只有靠自己的思考并加以自己的总结,才能成为自己的道,才能成为自己的方向,才能成为指引自己的一盏明灯。很多道理之所以称之为心灵鸡汤,就是听起来很对,但治标不治本,犹如过往云烟,往而不可得,空悲切!岂知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切的关联如不寻根究底,又怎能察悟自己的人生之道呢?
年少求学时,名言经典学至无数,经历半生方知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未加运用,就如学了知识没学文化,心灵鸡汤就是知识,学了知识不能为己所用,可谓遗憾,思来不仅自汗!或许也是当前的教育势态导致的吧?学语文没学透,老师也没讲透!如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不以致用,或许这个学就没学透!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思考,思考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含义,而是深究与之之间的关联,就如“文化”需要联合实际形成成文变化才是文化,没有思考是肯定做不到的。记得以前有句流行的话,叫“学好数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以前以为数理化,就是数学、物理、化学,现在想来真是好笑,在这句话的诱导下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真的是学了数理化了!后来工作思考了才知道,数理化是文化的代表,出自易经的三个内涵:易理、变化、定数!易经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易理经过几千年来,其中的道理依然是有据可循,参照实际环境的发展趋势,一切因果自有定数,那么对于未来的好坏就可预测,所以不管在哪里都不会感到害怕。我想,这样的解释是否更加贴切呢!
传统文化的精髓举不胜举,摆在那里是知识,学会运用是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它有参照使用的价值,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可以指引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享天年”就是一种人生格局,也指引我们要做的选择方向!含义我不作解释,我思考孔子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我的观点是孔子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格局,需要建立人生的阶段目标,人生的阶段态度!活着需要有目标方向,清晰的人生目标收益终身,因为整体性和阶段性是分不开的,没有整体性就没有持续性,没有阶段性就容易迷茫方向!“不知死者亦知生”“不图一世者,不足矣谋一时”或许就是古人点化后人的名句哲理!
思考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再好的灵丹妙药也需要消化吸收,消,我认为是要取舍; 化,是关联统一; 吸收就是学以致用。人生百态,世事无常,唯有通过不断的经营才会有好的呈现。经是导向,格是方法,局是状态,所谓因果相生,难易相成,根据客观实际的情况,在正确导向下形成的状态,谓之“营”!任何的事情都需要经营,也只有不断经营才能有持续性的发展,思考的过程也是如此!思考的经营不是体力含义上的经营,而是持续悟道的过程!论语中指引的方法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现代人的困惑,深究原因还是身体跑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智者皆知,生活终需要有灵魂安放的地方!人生孤独论我并不认同,思考是有意识能量的,相信会有更多有同样思考的人,会因为能量的吸引走到一起,人生也就不再孤独,更会感觉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愉悦!
活着很简单,不简单的是思考地活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安何处?或许才是活着的意义!
观者共勉!
古夕山人
记于2021年初春
原创文章,转载请备注全文
浅谈活着的思考
观点:
活着就是修行,修行在于悟道。
活着是一种经营,因果相生,难易相成。
活着是一种生活方式,各有各道。
活着是一种格局,不忘初心,方得终始。
活着是一种持续,思考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