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点半吃过晚饭,朋友打来电话,说要去捉知了。电话是老公接的,开始我说不去,他说那只有我一人去啊,我说那好,我陪你去。与朋友相约在去小街路口的大石头处见面,总共有十个人,大家都很兴奋。这是朋友们第一次捉,也是我来云南第一次捉,很期待。
十几年前刚来云南时,没听这里的人说过捉知了吃,只是每年五月份开始就听到蝉的叫声,那时还以为这里的知了不能吃。不知什么原因,从去年开始峨山人也开始流行捉知了了。
天的黑幕已经慢慢拉开了,我坐上车,到集合地,大家已经等在那里了。十人分坐在两辆车上。刚上车,朋友就说我还挂着你呢,你家买房,现在工资又没发,生活费可够呢,不够的话给我说,我先给你打点过去。我说还没到这种程度,有信用卡,可以刷的。有你们真好,早上也是有朋友说,我没生活费给他们说,真心感谢我身边这些真诚的朋友们。
车子七拐八拐,经过兴旺村,又经过峨山机动车驾校考试基地,终于到达一片板栗林。现在正值板栗开花的季节,到处飘浮着板栗花的味道,说不上是香还是臭,反正味道有点怪怪的。
几个男人下去,女同胞们基本都在路边等着。没办法,今晚女士们都穿着短袖短裤,因为是第一次来,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就不同了,遥想在老家时,每年麦收时节,大家都是全体出动捉知了,那场面堪比过节,村里村外处处都有灯光闪烁。所以今天我穿上了长裤长袖,换上了运动鞋。我也跟着男人们下到了板栗地里。
这片地的土不久前应该被挖过,一大块一大块地掀着,凹凸不平,一不小心人就会东仰西歪。开始我没有手电筒,跟在他们后面乱晃。这时听到老公喊:捉到一只了。大家听了,很受鼓舞,都好好的照着树上。就在这时,灯光一晃的工夫,我看到树枝上面好像有一只,我赶紧喊朋友照近一点,果然是一只蝉蛹,只见它幼小的身躯伏在树干上一动不动。他们更激动了,说我没有灯都能抓住,真是厉害。后来我拿了老公的手机,打开上面的手电筒,还挺亮,不错,可以用。我用心的一棵树一棵树的照,可是在这片林子里一只也没逮着了。只看到绿油油的叶子,一串串白花花的板栗花,灰灰的树干以及偶尔映入眼底的亮亮的蝉壳。
在这里共捉了五六只,有人提议说要换地方,我们上来路上又坐上车,往前走了几分钟,车停下了。下来发现这里停有十多辆车,怪不得,这里才是捉知了的好地方。想起第一次停车的时候碰到了朋友的所长,他停下车来还打了声招乎,看来,晚上来这个地方消遣的人还真不少。
这个地方的板栗树更多更大,树干有碗口粗,且树下的地很平,树与树之间的距离也比较宽,走起来比较方便。这次连短袖党也忍不住来树下了。我们看到不少灯光射来射去,看来他们来的挺早。我一棵树一棵树地找,偶尔会有惊喜,但大部分时间是小失望。逮蝉是需要十二分的耐心的,急性子的人干不了这个活。
老家的人捉知了已经总结出了经验。人们会在树干周围的地上挖一圈小坑,再把树干中间用宽胶带围起来,这样蝉蛹顺着树干往上爬的时候,遇到滑滑的胶带,它的脚怎么也使不上劲了,扎挣一阵后,最终落到下面早已挖好的小坑里,人们就直接到树根部捡,如果运气好的话,一次能捡到十几只,那种成就感幸福感会噌噌往上涨!
当然,这里捉知了还属于新鲜事物,大家还只是消磨一下时间,找个由头,朋友之间小聚一下而已。而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会让这不起眼的知了产生经济价值呢,一只五角,一晚上能逮个三五十元,那感觉,很爽!出知了那段时间,很多人在收购,用不锈钢盆盛着,密密麻麻的蝉蛹在盆里不停地动来动去。逢雨天,出的比较多,会收满满一大盆,第二天再拉到徐州去卖,赚回了一年吃盐打油的钱。
我们今晚忙到九点半,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大家都说要回去。我们集合,又相约去烧烤店炸知了。两辆车沿原路返回,大家吃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感觉味道不错,相约下周再去。到12点大家才散了,各自回家。
突然想到唐代作家虞世南写的一首诗《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