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本来黑格尔阐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本质的东西,群内@郑莹女士也提出,类似于道家的“道”,一种精神,而不是物质的外在体现。
《道德经》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也会存在不平衡,不合理。所以自然界也会在变化中,哪里水多了,就往低处流流,这边天气适合种大米,那边适合种水稻,这边有山就靠山吃山,那边平原就多种庄稼等等。自然界的物质也是存在不合理的,只有在不断地进化、变化中有形无形的修正。
《道德经》又接着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恰恰和自然界相反,本来存在的不合理,偏偏又加重这个不合理性。你成功了,你优越了,社会各界各方面会给你锦上添花,各种物质的、金钱的等等,会接踵而来;而你低谷了,在最下层了,社会会对你越来越残酷,举步维艰。“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就是此理。封建社会有阶层的划分,时至今日,由于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同,阶级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存在。封建时代农民起义,首先扛起大旗吆喝:替天行道。意思就是实行乌托邦似的社会,社会要按照“天之道”来运行,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事物在变,社会在变,存在的物质体现或者精神体现,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变化,所以说,存在即合理,是不成立的,是不符合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
2018年12月10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