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流浪的喵记
萧红,早就听说了这个名字,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年仅31岁,在她年轻短暂的一生里,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 22岁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呼兰河传》、《生死场》。
她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赶路,从异从到异乡,从逃婚开始,革命,战争,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尝尽磨难,却从来没有放弃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对于小说的创作也从未停止过,无论是战争、贫穷、疾病都没有放弃。
她几次错付,几次神伤,情深注定了缘浅,黄金时代求之未得。坚持自我,用稀薄的羽翼在仄狭的天空中盘旋,她用巨大的生命能量将人生演绎出越出常规的精彩。
萧红1911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家里经济条件非常不错,尤其是祖父在的时候,倍受疼爱,以至于在她临终时脑子里全是小时侯跟祖父在一起的情景,父母亲对她并不好,小小年经逼她成亲,但她非常喜欢读书,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只要能读书,她不惜逃离家庭,与父母断绝一切联系。
起初跟表哥一起,还能能维持日常开销,可是表哥的钱用完之后,她便难以维持学业,汪恩甲的出现似乎给她带来了一束光,用他带来的学费,供养两个人,让她能在女师附中学校继续就读。由于他们的离开得不到家里的支持,不久生活再度陷入了困顿。
无奈之下,离开北平,回到哈尔滨的东兴旅馆,住了半年,是汪恩甲父亲的朋友开的旅店,同意让他们赊账,直到萧红怀孕后,酒店最后通碟,欠了六百多大洋,当时的她们无力偿还,汪恩甲离开,却再也没有回来。
这段时光应该是她最最坚难与绝望的时候,没有钱,没有收入,身怀六甲,一个人被老板锁在阁楼里,直至遇到萧军,她生命里第一个真正爱的男人,给她希望,也点燃了她的梦想。
萧军的乐观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她坚定了自己当初逃婚的选择的正确,虽然 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一度两个都为下一顿饭而生愁,但是两个人的精神异常兴奋,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话题,也活得乐观通达。纵观两人后面的发展,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
哈尔滨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在街市上可以行船,被困在旅馆的萧红终于有机会逃脱,但是为了等萧军,她宁愿守在被洪水淹没的房屋中,萧军冒着大雨,终于找到了萧红,在雨中的相拥,成为了萧红这一辈子最温暖的记忆。
在医院生下的汪恩甲的孩子后,因为无力抚养而送人。随后,他们每天都为生计发愁,找到家教工作的那一瞬间,两人敲锣打鼓以示庆祝。 那样的饥饿让她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别人家门口挂着的牛奶和面包,她只能去闻一闻,真想要偷走了才好。
最艰难的岁月里激荡出最纯粹的爱情。
在萧军的鼓励下,萧红在这个时期完成了《王阿嫂的死》等一系列作品,并在萧军的引荐下,将作品寄给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很快回信,并给这两个年轻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他们前往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亲自接待及指导,不仅帮他们联系出版,并为萧红的作品《生死场》写序,并陆续介绍他们认识了上海当时很有名的其他作家,打开了他们的社交圈,也给他们后面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日益改善,越来越好。
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文学创作也进行比较顺利,但是二人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 萧军开始频繁的发生外遇,这让萧红难以忍受,非常痛苦,却无力改变,她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就是为了分开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并没有得到好的改变,她提出了分手,而此时,她已经怀了他的孩子,即使这样,也义无反顾。
爱到不能自制,爱到自求沉沦,自然爱到遍体鳞伤。 如果轻易倾其所有感情去投入到一份未知的爱情中,太炽热的爱灼伤的只是自己。不如,让爱淡如绿茶,清香隽永,轰轰烈烈的爱固然珍贵,也要懂得细水长流的美好。
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
自由而舒适,平静和安闲的黄金时代是萧红所向往和追求的。
历史总是对她这样不公,每次都是怀有身孕却离开孩子的父亲,好在新的男人并不在意,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一起在武汉举行了婚礼,第一次这么正式的做为新娘。8月武汉沦陷,日军轰炸,人们纷纷逃亡,在战乱中,萧红在重庆生下了萧军的孩子,可是没过几天就夭折了。
萧红与端木结合,不过就是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争吵,没有背判,可惜端木在生活上显现出的软弱与依赖让她有些失落。 萧红身体也日渐衰弱,精神上也开始消沉了。
一生追求爱和温暖的萧红,总是不能得偿所愿。 所幸的是,在香港最后的时光里,在医院里,还有一个男人使终陪伴在她左右。骆宾基,一个小她6岁的男人,一个仰慕她的崇拜者,没有放弃,在医院的护士们都逃光了的情况下,他都没有走,一直陪着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绝非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这是骆宾基对萧红的评价。
萧红是一个多愁善感、细腻自尊、渴望温暖,爱与自由的女人。但是她选择了一条充满无限希望却又无限艰险的道路来走。 经历着说不尽的沧桑与艰辛,一生多次逃离,从哈尔滨到青岛、到北平、到武汉、到重庆,到香港,最后客死异乡。
回首梦归处,只恨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