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信任:信任孩子,信任自己,信任老师,信任这个环境和社会。
家长要做好监护人应尽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再来谈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具体方法:
1.孩子区分不了什么是陌生人。不如告诉孩子:不论你去哪里,干什么,要首先告诉你的父母和老师。
2.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约定接送的语言暗号。
3.通过故事来教育孩子,好的故事有隐喻、情节,解决方案。
4.关于性保护:极小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保护好他们;大一些的孩子,用绘本故事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要求他们不在外面过夜;与孩子轻松交谈关于性教育的话题,如果做不到,请借助老师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但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任何能力,都不能仅仅通过语言说教来习得。所有的“术”后面,都有“道”的存在。
从意识建构层面看:
触觉的建构:高品质的拥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触觉。
生命觉的建构:也就是自我预警系统,更多是依靠节奏和韵律的带动。什么是节奏呢?简单讲就是: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间睡觉,该玩耍的时候就玩耍。这有助于孩子界线感的建立,达到规则与自由间的平衡。还有,现在有的家长更多关注孩子被保护被爱,而忽视了让孩子承受正常的挫折与痛苦。这也破坏了孩子的生命节奏。
运动与平衡觉的建构:如果孩子到了能走会跳的年龄,还被限制在婴儿车、家长的怀抱里,就容易运动与平衡觉失衡。长大到小学阶段以后,可以用问答互动和游戏扮演、戏剧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唤醒他们。青春期到来的孩子可以通过高品质的交流、辩论,唤醒孩子的头脑。
当孩子的身体、意识、头脑逐渐觉醒,就会具备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成年人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传播过多的负面信息,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
安全感的建立是自我保护的前提。
安全感如何建立?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睦的环境,孩子可以在家中不被限定地自由的投入玩耍、家务工作和使用工具。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允许使用看似危险的工具,他其实更容易被烫到、伤到。
界限感如何建立?
父母首先要成为捍卫孩子界线感的示范者。如不让亲戚朋友随意逗弄孩子的身体(特别是隐私部位),孩子才有勇气对别人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