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大都会考虑到主人公的性格,如果将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得像我们普通大众一样,便失去了看点。我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了很多平凡的人,包括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平时闲谈交流,茶余饭后,讲来讲去都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我们个人的情感,比如怜悯、同情心这种情感在生活中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很少能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这类个人的情感是很难和别人引起共鸣的。
然而,当我们读到作者笔下主人公“孤独”、“格格不入”时,难免会激起我们的怜悯、同情这一类个人的情感,有时还会因为主人公的种种遭遇与我们过往的经历相似,引起共鸣。
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作家,一般都是阅历比较丰富的,经历也是非常复杂,非常了解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什么类型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鸣。
再这样一个前提下,他们在创作时再加上自己恰到好处的叙述,恰如其分的比喻,便能将孤独、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主人公从他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的再现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