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会突然萌生一种想法,然后豪情万丈准备大干一场。
紧接着不知想到了什么又骤然冷静下来,瞬间把想法搁浅,从长计议。
有人说这叫理性。
我们常把理性挂在嘴边,早就默认它就是一个褒义词。
“我能力欠缺,等学会了再试试。”
“大环境不好、时机尚未成熟,再等等。”
“上有老下有小,折腾不起。”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我想大家并不陌生。
有人会讲,这是执行力不够的表现。
雷军说,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迭代中改进,比等待"完美时机"更有效率。
正所谓:“先开枪,再瞄准。”
大道理我们都清楚,可是实践起来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因是你根本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
根本原因不是你没有执行力,而是你深陷于人际关系的沼泽之中。
所有未走的路,都堆满别人的期待。
你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活在别人的观点之中。
很遗憾,你朋友圈里的大部分人都在参与对你的慢性谋杀。
每个人都像手握着一把消音手枪,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你的眉心。
可以试想一下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认识你、在乎你,你完全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
这里没有你的发小、没有亲戚朋友,你还会干你目前从事的这份工作吗?
我们都曾有梦想,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安心当起了牛马。
其实我们内心都很清楚,当牛马寻求安稳不完全是为了父母和妻小,只是逃避现实的说辞罢了。
实际上就是害怕失败带来的压力和笑柄。
但是别忘了生命是用来体验的,唯唯诺诺也换不来永生。
从此刻起勇敢做自己,哪怕是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也无所谓。
摒弃弱者的气息,养成强者的习惯。
用一年来改变自己,获得你想要的一切。
当你开始相信的时候,就一定能看见。
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开始跑步的那些日子,同时也爱上了发视频号记录每天的跑步轨迹,还要花时间琢磨配上什么发人深省的文案比较吸睛。
打卡半年之后,我现在关闭了视频号,也不再更新。
因为我发现打卡这个行为纯属在浪费时间,毫无意义。
那份时间我做做拉伸岂不是更好,何必拿来难为自己,还要去搜文案说给别人听。
打卡的背后真相只有一个: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
很多人会说,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是记录而已。
那请问你为啥不设置仅对自己可见?为什么不在手机App上单机记录呢?
说白了,终究逃不过世俗的纠缠。
经历过的人都明白,国人大部分都带有批判精神,没人在意你跑了5公里还是10公里、3分配还是7分配。
他们只会告诉你:跑快了容易受伤、瘦太快对身体不好······
作家三毛年轻时因数学成绩差被老师羞辱,患上抑郁症休学,但她并未被“好学生”的标准束缚。
后来她放弃稳定工作,独自远赴西班牙、德国留学,又定居撒哈拉沙漠——在70年代,这种选择对女性而言堪称离经叛道。
当别人质疑她“为什么去荒凉的地方受苦”时,她回答:
“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在撒哈拉,她和丈夫荷西住铁皮屋,用棺材板做家具,捡废轮胎当沙发,却把日子过成传奇。
她用罐头瓶插野花,用骆驼头骨装饰房间,写道:
“别人眼中的垃圾,是我的宝藏。”
她的生活哲学不是苦中作乐,而是彻底重构了“幸福”的定义——与物质无关,只关乎自由与热爱。
三毛的散文起初被批评“没有文学价值”,但她拒绝迎合主流:
“我写的就是我的生活,你若不懂,那是你的损失。”
最终,她的真诚打动了无数读者,《撒哈拉的故事》成为华语文学经典。
丈夫荷西意外去世后,世人期待她“坚强振作”,但她公开承认自己的破碎,并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尽管这一决定充满争议,但正如她曾说:
“如果选择结束生命,那一定是因为我活够了,而非活不下去。”
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为自己而活”不是任性,而是清醒地承担选择的一切后果。
就像她在《雨季不再来》中写的:
“我唯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
我们都走的太快了,找个时间停下来,深呼吸、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思考下得与失,明确方向,笃定前行。
独处,是一个人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闭关修炼。
哲学家叔本华所说: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
独处不是孤独,真正的孤独是在一群人当中弄丢了自己。
课题分离:不要吝啬你的爱和善良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写下的那句经典: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有些人说,当一个靠自己从泥泞里爬出来的人,一定是绝情的。
那我认为,说这话的人还身处泥泞之中。
不否认有人被风口吹上天,但若内在根基不稳,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曼德拉因反抗种族主义被判27年监禁,在罗本岛监狱遭受非人待遇。
出狱时已年过七旬,南非仍深陷种族仇恨与暴力循环。
他其实完全有理由去变得愤世嫉俗,甚至号召复仇。
但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放下仇恨、拥抱脆弱、创造意义。
出狱后公开呼吁和解,与曾经压迫他的白人群体合作。
在南非世界杯上,他穿上了跳羚队(曾被黑人憎恨的球队)的球衣,试图用体育弥合分裂。
建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让施暴者忏悔、受害者疗愈,而非以暴制暴。
曼德拉的名言印证了这一点: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自由时,我已清楚,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他看清了人性之恶,却依然相信善的可能;遭受了极端不公,却选择用宽恕重建国家——这正是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
我们远离人群所炼就的本领,应该大方的传递回人群。
我相信我们传递的爱和善良,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成倍的回到我们身上。
有人问:“如果回不来怎么办?”
那根本不重要,传播善意是你的课题,是否回馈是别人的课题,跟你没有关系。
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不干涉他人课题,也不被他人干涉。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人际关系中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通过明确责任边界来减少人际压力和心理困扰。
尊重他人选择,即使你认为这是"为对方好";同时拒绝他人对你课题的过度干预。
健康的人际关系不是捆绑,而是基于彼此尊重独立性的协作。
通过课题分离,你能更专注自我成长,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简单一句话,做好你自己,问心无愧即可,为自己和家人攒福报。
警惕自己的越来越合群,小心陷入人际关系的削弱泥潭。
习惯性逃避的人,身后站着许多双眼睛。
同样的一句话:“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弱者引起共鸣:你看老话都这样讲,说明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享乐,那么累干嘛呢,喝吧!
强者的理解:我们要好好努力精进自己,早点实现财富自由,然后去享受这个世界,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我特别喜欢:
财富最大的意义不是用来炫耀,而是购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