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谈的是公司的宏观层面该怎么分析的内容,这一篇谈行业层面的内容。投资人喜欢用赛道这个词描述一个行业,赛道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赛道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赛道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定义行业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考虑市场规模前,需要先回答一个底层的逻辑问题——“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也是在回答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这也是回答市场规模大小的基础。
在推出Iphone之前,手机主要是打电话、发短信这样的功能,但乔布斯重新定义了手机,让智能机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供给驱动需求。
如今,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虽然也引领世界来重新定义汽车。但目前汽车行业还是以有多少人有买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为前提,仍然是需求决定着市场的供给。
投资人在分析一个互联网细分行业时,会问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这个行业的定义。
改造,就是改善原有行业里某个环节的效益。例如节省交易成本,改造产业链、去中介化。
替代,就是把线下的东西往线上搬。比如新闻资讯应用替代了报纸、互联网电影票替代了传统影院售票等。原有的行业在互联网的替代(渗透)作用下,会损失一大部分份额甚至被淘汰掉。
创造,就是创造了新的服务或产品,或者发现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滴滴刚开始的服务,通过APP叫出租车,这是对于传统路边叫车、电话叫车的一种替代,但滴滴后来发现了一种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推出一种全新的服务——专车服务。
再后来又增加了试驾、代驾、造车等周边相关业务的拓展,其发展空间变得更为宽阔。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在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明确一点,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的?可以理解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供给一方(即公司),还是需求一方(即消费者)。
一般来说,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就很明显。
比如苹果创造iPhone之前,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需求,用手机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就感觉良好,是苹果定义了智能机,后来智能机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求。这是典型的供给驱动的例子。
但比如汽车,行业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市场取决于有多少人有买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而不是汽车厂商造了多少量车。
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往往体现出特别强的爆发力,一旦挖掘到合适的需求,就看有多少有效供给,行业前景无限;但需求推动的行业,则要踏踏实实的,根据潜在的需求,来测算行业的天花板。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了解了行业目前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之后,就可以判断行业空间了。
行业空间也就是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就是销量乘以单价。
如果能把一个行业拆解成销售有多少,单价是多高,然后两者相乘,就是这个行业的规模。这时候找权威机构的数字是最方便的,包括行业监管机构,或者有公信力的行业第三方等。
不过,不是所有情况都能找到那个量和那个价。有的细分行业往往没有现成的统计数字,特别是要判断未来几年行业的潜力,历史统计数字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构建一个框架,找到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
回到前面举的互联网行业的例子,讲了改造、替代、创造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其实就暗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析行业空间的框架,每一种框架下要找的关键要素是不同的。
第一种是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于原有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这个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否则就变得越改越没效率了。所以分析这类行业的空间,原行业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种是替代型,行业的空间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替代(渗透)率。
第三种是创造型,行业的空间则完全不受原有行业限制,而是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
当然,行业是供给还是需求推动的,也是一个重要角度。不同的驱动因素,决定判断的方式、指标都是完全不同的。拿电影市场举例:开始它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一个是硬件层面银幕数增加,另一个是软件层面高质量内容增加。二者的叠加造成行业的飞速发展,那时候观察在建影院数、观察大片上线数量,都是测算行业规模的领先指标。
如今,虽然仍然会有一些火爆的影片激发市场,但电影市场能成长到多大,更多的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电影、以什么样的频次去电影院。所以你更需要关注的,是观影人群和观影习惯的变化。
但是,一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本身还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所以对“行业规模”的定义,还需要留足想象的空间,找到的那个关键要素,可能是一个明确的信息指标。比如人们在移动互联网各类应用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长。虽然用户的注意力,具体是怎么变现为经济收益的,还在一个探索中,但依然可以做出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会有明显增长的判断。
了解行业的空间,和行业增长的驱动要素,是吃透一家公司的基础。因为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