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朋友问过我小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是怎么来的,我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只问过一个老人人一定会死吗?我已经记不清楚那时候的具体情况了,只知道是黄昏迟暮的时候,我一个人站在厨房的小门口,穿过院子就是晚霞,我应该是非常惆怅的问那个老人,人一定会死吗?如果我一直不长高的话,我是不是一直就不会死了?我当时没有看他,只是看着天空,觉得人死了应该是去那里的。我还记得那个老人的回答是当然,不长高的话就不会死了。尽管现在,那个老人自己也已经死了。
和朋友说起小时候的小小哲学的时候,朋友说看我写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时候,也都是从葬礼开始的,我为什么对死这么关注?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我真的不想死,想长生不老吧,所以对死有一种执念。
总是想起小时候,那时候喜欢抬头看天,是因为偶然的一次抬头看,觉得天空真的好高啊,而且越看越高,想象着上面应该有人在走路,就在云上,然后就舍不得低下头,怕天空在我再次抬头的时候就没有这么高了,可在旁边削莴笋的爷爷就总是说不要一直抬头看,等下头晕,我说我不晕,然后头就会抬得更高,想要天空再高一点。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抬头看天了,可能是上学之后有了一个玩伴之后吧,后来无数次的抬头看,天空再也没有小时候看的那么高了,而且不会越来越高,它一直这么高,可能是因为我长高了的缘故吧。
我从来没有一个喜欢的作家或者其他艺术家,看他们的作品也很少有感同身受的触感,即使偶尔,在辞海里,有那么一两句可以让我身临其境,心同此感。但我依然没有为此而喜欢上过什么人,我从来都觉得只有我的才是我的,别人的再真实再深刻再让我痛彻心扉醍醐灌顶也不是我的。所以我从来都学不会聪明,而是认认真真的自己想着自己长着。
如果非要挑出那么一个人来,广阔的时间空间中,应该就是庄子吧。梦蝶的庄子,子非我的庄子还有逍遥游的庄子。梦蝶的庄子是深刻自由浪漫的,子非我的庄子是清高孤独尖锐的,还有点玩世不恭,而逍遥游的庄子是广阔的庄子,思想意识领域的广阔。小小的一个人,在小小的一个时空,却想象着大大地世界,所以遗世而独立。但我却不想更深的去认识他了,就让他这样的存在吧,我曾经多少次的因为更深的去了解一个我认识中的人而变得不再认识那个人而失落过,所以不想再一次。
记得最近的一个是寿阳公主,南朝的公主。开始我认识的寿阳公主是南朝那个混乱荒唐却开放自由的年代里面的一个置身事外的闲人,优雅从容,悠闲美丽。忍不住的想去亲近她,可发现她不是我认识的那个梅花花神的时候,我为此郁郁寡欢了一段时间。
所以很多人事物应该都是这样,应该要放下一些,才能学会聪明。
所以,我只要相信我想相信的就行了,何必执着呢?何况随着年岁见长,我做的越来越好。甚至连记忆我都只想起我想让它存在的那些,却很少在乎是否真的存在过那一段事实。有时候,突然想起某一个人说的某一句话,然后很开心,却突然想那一个人是否真的说过那一句话。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让它存在我的意识里,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何况他们使我快乐。
执念使人深刻,放下使人快乐,端看你想要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