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好比是马,而元认知能力是马车夫。无法掌控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脑中的元认知能力不够。
一、金字塔的第一步
越简单的概念,越容易被忽略。越以为自己掌握的能力,越可能在这方面受到伤害。我们恍然大悟的复杂道理,不如那些感觉明白的晚了的简单道理更对人影响巨大。但是无论多么精密的仪器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部件组成的,庞大的飞机也是由许多零件构成,看似复杂的事情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就会有种原来如此的微妙感觉。
很多人都注重的智商和情商,其实都只是外在的表现,真正支撑它们的是思考方式。所谓的高智商不只是能够解几道数学题,而是能洞察这些数字背后的原理。所谓的高情商,也不光是会与人和睦相处,而是懂得对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元认知能力开启之后不光有助于你理解行为层面的东西,会让你了解做事背后的原因。
好的决策来源于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逻辑,阅读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读一些提升思维层次的书,比如说心理学、历史等。想深耕某个领域的时候不光要关注它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史,这非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知识。
我们的思维能力就像是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也遵从用进废退的原则。很多人迷茫和焦虑大多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也许是无数人在生命中无数次遭遇的尴尬。所以做决定的时候容易火急火燎地随大流,开始之后又常常半途而废。
情商之所以是个伪概念,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于执着事情本身,根本没有关注到背后的原因。我们投入全身心地去研究某个问题,已经没有多余的脑力来思考我是如何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更跳不出这个思维定势从别处想答案了。我是一个很喜欢独处的人,静静看书写字,哪怕是神游太空都会有种莫名的满足感。远离人群,思考的时候就会更加理性,没有外界的喧嚣也能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在商业化的今天,不只是企业需要制定战略,我们的个人品牌建立也需要一个战略规划。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未来应该是一种联合共生的状态,当组织结构扁平化,公司平台化的时候,我们能否把过去的企业战略转化应用到个人身上。印象中所有的课本和看的书中第一个讲的大部分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在社群和斜杠盛行的今天也依然实用。互联网的存在让许多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也让许多过往非常困难的事情变得十分容易,知识社群便是这个时代独特的产物。
要获得总成本领先地位,企业需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或者具备其他竞争优势,比如优先获得原材料等。“得到”最近火的不要不要的,逻辑思维前期免费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粉丝固然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然而李笑来、万维刚、刘雪枫、刘润等这些名人专栏才是让它价值指数级上升的核心“原材料”。即便是吴晓波的每日音频也用过一句推广语,罗列了雷军、柳传志等几个名人也在收听。
在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里,有几个影响力较大的人为你做背书呢?简书头牌彭小六前几天也因为一篇文章又引发了一轮争议,其实我没有太多关注,但是看过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拼命的努力。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奔波忙碌和辛苦码字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想要活出自己的形象。粉丝规模的好处就在于总是有人力挺,可是同质化的竞争也是各位斜杠们要面临的现实。
甚至我都忘记自己有没有关注彭小六了,究其原因是没时间刷简书,同样我也很少刷微信。其实我也是傻,想上简书首页,却没空研究一下爆款文。还记得第一次上首页很开心不能自己,后来知道那些被推荐首页和收入今日看点都算是进去了,但是能在那里待多久就未必了。我是一个没什么追求的人,数数自己写的不多居然还有几篇被认可的文章,就不会特别关注在意了。这是一种未知体验总会引发我的更大兴趣,然而理智看待便是思考能力进步。写作能力一般的我,关注点并没有放到写作上,以学习输出为主。因为每天打不完的卡,学不完的习,做不完的作业更让我焦虑。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于各种社群所能提供的服务和知识的要求便会越来越高。
每个人都在精进,社群的运营也不断革新,这应该是更好的局面。我宁愿看到大批为了追赶而焦虑的人,也不想看到整日无所事事还到处嘚吧的人,做盖洛普优势测评的时候也有一项写着我更愿意与努力的相处。喝一碗被众人嫌弃的毒鸡汤又如何?你又不是时时刻刻在喝,毒不死的,偶尔一句抚慰心灵。你自己不行动,看多少篇干货也弥补不了你未被鸡汤侵蚀的苍白的成就感。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在于,你要“有所依”,技能也好,人脉也罢。
二、学会精简和取舍
李笑来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意思是先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再用合理的方法去学习。教育中缺少重要的一环,就是把学生们的元认知能力培养起来。要知道自己是大脑的主人,而不应该反过来被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可以有多个层级,持续升级自己的大脑,这才是我们作为人类进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人之所以容易受情绪干扰,脑子不清晰是因为总站在最底层与大脑纠缠,而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有机会站在更高层次去控制它。
找到自己的兴趣其实很简单,我在纸上写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把所有我能想到想做的事都写下来。筛选出三项自己认为最喜欢或目前最想做的去尝试,假如能坚持21天又能从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就逐步提升难度,用一些自我奖励或外界的肯定不断激励前进,这个良性循环一旦形成真的会停不下来。而那种十天都坚持不了或者还没开始的项目,就可以剔除或者放入等待区了,这也是一种快速试错的办法。
职场外的8小时如何利用,并不仅仅决定你的业余生活,更能决定你的职业生涯。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的时候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工作的时候进行运用和实践。你和公司共赢,何乐而不为呢。比如我现在学习思维导图,那么能不能这个月的工作总结就用导图来做。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同事讨论的某些事情的时候或者说自己的什么状态看看能否和心理学的概念挂钩,提供一些你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实践之余也可能会收获一份办公室友情。最近斜杠太火,然而最好的多重身份实践的平台不是现在最火爆的各大平台,而是你本职工作的平台。
想要有所成就,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还得专注于某个特定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全神贯注。训练的过程也许很艰难,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有时我们也需要迂回的去处理问题。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但收效甚微,有可能是我们把关注点只放在了问题本身,也就是传统的蛮力解决。比如说当讨论进入到僵局,不能说服彼此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暂时抛开问题讨论些其他的事。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许会有不同的启发,即便没有处理好状态后脑洞大开,也可能会发现原来的问题甚至都不是个问题。
学习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到自己的思路,时刻对此进行反思、检验、修订。比如说想考证的时候,就带着出题官的心态去看书。比照着真题看,看多了似乎自己也多了一丝审视的目光。心智就是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说实话看李笑来的得到专栏的这两个月对我的影响巨大,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理性的取舍。不止会向外拓展,更注重向内审视,把现有的知识和新工具、新方法进行结合运用,也不断地探索新事物。知易行难,万事开头难,可是坚持努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保持开放的心态,放下既是拥有。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大脑中的一些小格子“容积”有限,如果你不能放弃成见,你将永远不会收获部分未知的美好。因为你“拥有”所以那些“进不去”的你未曾触及,自然也就无从感受。
当然差异化的战略可能更适合当代社会,因为许多服务讲究个性化,甚至是一些产品也是定制化。小众的东西放到互联网上也是有大需求的,十几亿人口关注不同领域分支的有多少。君不见也有很多娱乐性的社群玩出了新高度,虽然他们的起步更早,知识社群算是异军突起。进行结合可能是许多人都选择的一条路,有时候坚持纯粹就是那么难。
三、开启别样人生
元认知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光能帮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元认知能力是大脑的食品质检员,所学的知识以及对其的辨别都是在不断的训练,大脑知识越丰富,这个质检员也就更有经验,所谓的见多识广便是如此吧。当然思考也要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在生活工作中思考,在思考后安排生活和工作,不能像猪八戒一样吃人参果不知道啥味道。我也想做些什么,不负这一生,你的财富创造能力取决于你能给别人创造多少真正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等于他的社会贡献率的另外一种说法)。教育是以身作则,感觉自己觉悟的有点晚,以后孩子的教育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不仅教他知识,让他学会主动学习,去思考事物背后的深层含义。
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因为我们的身体周遭经过积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没有忽略,但是过往时候却不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时间,不要不断熬夜,总是等着身体发出警告才睡觉,渴到冒烟才喝水,憋到不行才去洗手间,心累到极致才释放。不断的自我觉察,去思考当下事,眼前人。优先做对自己未来影响最大的事,要先解决掉负面影响最大的干系人,避免你在前行路上遇到困难时他半路杀出的打击最容易让你放弃。
行动力强的人,更要经常内化复盘。有些时候探索未知不是首要任务,重视你所拥有的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学到的任何知识,都要和已有的知识进行链接,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搭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当感觉的坚持困难的时候就抛掉这个概念,为所做的事物赋予意义,甚至可以加上一个神圣的光环,信仰才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源动力。
集中化战略,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最后的选择。集合自己的优势,专研小众市场也是一种趋势。通过更出色地满足特定目标群体的需求实现差异化,也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服务这个目标群体,或者是兼而有之的方式集中服务特定群体。社群面向的群体就是对这些感兴趣,或者希望有所改变的人。可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太难,吸纳并改变他的行动,总有一天他会自动认同你的观念。任何需要经验积累才能获得成就都需要从现在开始,你所前进的每一小步都已经是领先于别人了。
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时候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任何的谋略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夹缝中求生存,也要有自我调整的环节。持续的重压机器也会罢工,更何况作为一个七情六欲丰富的人类呢。战略和战术终究是要有所区分,不断地追求自我的实现或许是解决不由自主放弃宏伟目标的途径之一。
《不管怎样总是要》,浮躁的时候喜欢读特丽莎修女的这首诗。吴晓波的音频有一次特意讲了她,他说商业的漩涡让传承和信仰变得遥远和荒谬。可是人总是要坚守或寻找着什么,也许终其一生都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可是平淡如水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别样的辉煌呢?
注:部分内容摘自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书籍《把时间当做朋友》、《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