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阿黛尔和伊莱恩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在美国和加拿大为各地的父母、老师及职业心理医师进行培训。读了这本书,发现文中大部分理论和实践方法不仅适应于父母与小孩的沟通,而且完全可以延伸到更多人与人沟通的场景,对与家人、朋友、情人甚至与陌生人的沟通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不仅仅是浅显的了解框架,打算把这本书细(tou)化(lan)到每个章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理论用起来,达到改变我们行动的目的。
三个关键点
1.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2.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3.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反例】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爸爸在玩荣耀。
“小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吗?”
“我听着呢,接着说”
“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爸爸,你在听吗?”
“我在听你说的每一个字。”
“没有,你根本没有听。”
“我能一边玩游戏,一边听你说,继续!”
“还是算了吧!”
【赞】家长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容易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
爸爸在玩荣耀。
“小强今天打我了,爸爸,你在听吗?”
爸爸,放下手机,转身面对儿子。
“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他真讨厌。”
爸爸,一边点头一边关注着孩子的叙述。
“你猜怎么着?我从现在起要和小明玩了,他从来不打人。”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反例】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和建议时,很难有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
“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
“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过你多少遍,东西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别烦我了!”
“不许你这么说!”
【赞】以关心的态度,用“哦。。。”“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哦?”
“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
“哦!”
“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噢!”
“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时,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是这样啊!”
3.说出他们的感受
【反例】试图否定孩子的感受,虽然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越难过
“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别难过,宝贝。”
孩子开始哭泣。。。
“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哇。。哇。。
“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
“我就是要这个小海龟!”
“你真是无理取闹!”
【赞】站在孩子的立场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孩子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哦,是吗?真是没想到。”
“它是我的好朋友。”
“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我还每天给它喂食。"
“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反例】逻辑上的解释,通常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我要吃辣条”
“家里没有了,宝贝”
“不”
“你吃点面包吧”
“就要,我就要!”
“我告诉过你家里没有了!”
孩子在地上滚了起来。。。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赞】有时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要吃辣条”
“真希望咱家能有”
“我就要”
“听出来你很想吃”
“你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我真希望现在就能吃到,那。。。我就吃面包吧”
“好!”
延伸
其实,能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们的感受,也同样适于跟其它人交往,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共情”。
想一想,谁不希望身边有一个能真正懂自己的人呢?有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理解我的感受的朋友,而不是能帮我们怎么解决问题、甚至否定我们感受的人。
同样,让我们对身边的人,也做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设身处地的理解他的感受,或许有时陪伴和感同身受才是对方最需要的。
作业
你的妈妈面对大龄单身汪的你开始发狂:“你都愁死人啦,老大不小了不谈对象,我那些老姐妹都问我你是不是同性恋?!年底之前必须带着个男朋友回来”
你:吧啦吧啦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