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秋天,朋友的公众号成立了学习粉丝群,邀请我成为管理员,因为前期宣传比较好,一周时间,群成员由0迅速变成了500+。
通过一段时间的群管理,我得到了几点有益的小经验,因此想分享一下。
01|为什么进群?
由于朋友的公众号主要是面向语言学习者,因此人群和粉丝受众的话,主要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和毕业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士。
我们设置了一个入群验证问题:为什么入群?
95%以上的人填写的理由都是:喜欢这门语言,热爱这门语言……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所谓“喜欢”。
只有不到5%人给了明确的目标:想去外国,想通过外语考试,想找到语言类相关的工作。
由于这个群的性质是粉丝群,没有筛选和淘汰机制,学习内容不强制,因此验证之后,这些人都进群了。
但是所谓的“喜欢”不等于“擅长”,甚至直接同于完全没有付诸行动,只是瞎想。具体目标和明确规划都没有,真实水平如何,可想而知。
02|入群后的状态?
既然是语言学习群,必定有规则和应该遵守的秩序,同时会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群成立的第一天,就制定了相应的群规则,发布了群公告。核心内容主要两点:
1、具体学习步骤和方法参照群规则,如果想学习,请照做。
2、少废话,少水群,多行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看,入群后的状态,由于群内不禁言,可以看出芸芸学习者主要有一下三种典型代表。
1、第一种:坚定的学习执行者。
认真阅读了群公告里面的学习规则,认真按照方法步骤学习,每天到点在群里发个学习打卡截图,除此之外没有半句废话。
2、第二种:闲聊嗑瓜子党。
来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水群,一个不容易话题就跑偏,然而,闲聊水群,互相吹捧或者互相贬低都完全没有生产力。
3、第三种:巨婴式学习患者。
不看群公告,不看群相册里的打卡规则,对什么事永远都要求有一个解释,自己完全没有搜索资料,认真阅读,和最为关键的学习能力。
然而真正喜欢的人,不会等待和空想,更不会犹豫和纠结。他们会利用现在这个学习平台,立刻自学和行动,去活在自己的行动里,去享受乐趣。
03|学习状态的分化
其实不止是语言学习这一方面,其他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是如此,可以类推一下大部分人的不堪一击的学习心态。
大学里面,很多人都会把“喜欢”或者“憧憬”两个字挂在嘴边。
“我好喜欢英语,好想说一口流利英语!”
“我好想进阿里巴巴~~”
“我好想转专业,很不喜欢这个专业!”
然而,“喜欢英语”,“想进阿里巴巴”,“抱怨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想转专业”,这些所谓的“喜欢”和“憧憬”完全不等于“擅长”,更不用说行动了。或者说,直接等同于完全没有付诸行动,就只是空想和抱怨。
那具体行动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拿以上三个例子举例。
兴趣类:喜欢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大学课后时间很多,网上资源遍地,或者报个培训班,规划好目标,然后自学。
职业类:如果想进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话,首先确定职位,学会包装自己的简历,联系同校的前辈,看看能够内推,多实习,争取进阿里巴巴,实在进不了,干两年相似职位工作,再看看能否跳槽进入。
专业类:了解自己想转的专业的课程,有些课是你必须上的,或许也很无聊。自己想清楚是不是图一时新鲜,是不是对想转专业真正热爱,否则可能再次后悔。
还有学习状态的问题,这点也值得反思。在学习状态里,也分三种人。
1、从不行动,只是怨天尤人型
最常见是不断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永远让环境和自己的心态背锅。每到一个阶段,就开始不断抱怨难度又升了,又难了,太痛苦了。(这种人往往抱团抱怨)
2、抱怨归抱怨,但该做的尽量完成型
还有一种是和朋友吐吐槽,然后睡一觉就忘了。然而,这类人心里计算得很清楚,他们会客观分析,反思自己应该做什么事。然后有哪些缺点需要改变,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3、热爱且极其富有行动力型
对所热爱的事非常兴奋,脑子里只有自己所想的目标,从来不在意环境和别人的眼光,永远保持对新挑战的好奇心和兴奋感。
最后总结
1、所谓的“喜欢”和“憧憬”完全不等于“擅长”,更不用说行动。直接等同于完全没有付诸行动,就只是空想和不断抱怨。
2、真正喜欢的人,不会等待和空想,更不会犹豫和纠结。他们会利用现有的资源,立刻自学和行动,去活在自己的行动里,去享受乐趣。
3、永远立即行动,在行动中找到自己的擅长的事。先生存,先赚到钱,有了资本后,再去投资自己的喜欢的事。喜欢的事,不一定可以当谋生的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