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卢克文贴文,主题是被坑惨的中专生,作为一名中专生我感触多多,毕竟给了我一次机会,改变了可能跌落的命运。
文中梳理中专生兴衰史。为解决建国初期人才匮乏问题,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大力发展短平快中专教育,涉及师范、农业、财会、卫生、水利等专业。不少农村或城市贫困家庭,为解决孩子就业出路,放弃了高中而选择中专,导致一批优秀初中生走这条短视人生路。而96年职业教育改革,逐步取消中专生分配政策,导致此后更有一批冲着包分配孩子走上这条注定没有出路的路,而卢克文正是其中之一。
与作者相比,我虽是一名中专生,却相对来说算得上是幸运儿。92年中考,我以全校第一,且远超第二名40多分。随后顺利进了一所位于邻县的省级中师就读,几百元都是靠母亲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挤一点,生活费全靠从亲戚中借。第一二年当时粮食尚未涨价,每月学校发20多元生活费,家里补助20元基本凑乎维持生存。第三年物价上涨,需要家里补助40、50元才能维持生活。三年学业,既有在图书馆享受知识海洋的愉悦,与室友侃大山快感,更多记忆却是因贫穷,克制欲望,尽量少吃一个馒头或少吃荤菜的挑战,当面也有一次暑期在工地搬砖历练,但对于出生于贫困农村的我,毕竟因此脱离农村,改变了读高中可能辍学,或者无力上大学的不确定性。毕业后分配回家乡,因一个亲戚面子,直接到了乡镇教管会当了会计,从此走一条平坦而向上的人生路。
虽然人生成长中,我也经受起点学历低遭受歧视,也有过自卑,但总之却要感谢中师,毕竟他让走上一条改变命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