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心理实践第四节7月24日)
一、“当局者迷”是个心理现象,我们的眼睛长在自己的脸上,人是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的动物!“当局者迷”提醒当事人是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思考的问题“你是否相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是在梦中,还是在清醒中?”“如何辨别当局者和旁观者?”;能否帮助一个人,在于信不信(信则灵)
二、四个理解层次
1、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宗教: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境由心生?还是心由境生?”,方法和来访者不一样,才有可能帮助他,“用来访者的思维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一定是无效的”;帮其找到N-1个方法。
2、存在就是被感知---哲学: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是感知;“有些事,和他没有关系,却非要扯成和自己有关系”;感知很重要,当你不信任时,总能找到问题;心理问题不能“太实”,心理是虚的、假的、空的,记忆是一种表象,“每个人心中看到的杯子是不一样的”;你永远也不可能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3、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科学:在心理学上称为“图示”,即过去知识的网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用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担心就是诅咒”,是无意识的语言!注意是对事物的集中和指向,为什么总盯着不好的,而看不到好的部分?世界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而你却看到了先后,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来自于你的图示,“希望”看到的,是潜意识的图示!有的妈妈,总在数落女儿的不好,“希望”看到女儿的不好(潜意识部分);内心极度强大,才敢于称赞他人的好!父母同频,指责孩子的毛病,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强化你的担心最好别说出来,说去来有两种可能,如果对方心里健康水平不够高,会强化对方的焦虑和担心,和谁说话比说什么重要,要有判断的意识!
4、这个世界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人一旦找到一个解释的方法,就开始了反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言察、观象、会意,做到会意很重要!不要试图改变自己,改变一个人是上帝的事情,做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所有的改变,先要“止”住;“止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止是关键的第一步;心理和教育的区别:心理不要立,要破,教育是先立后破或边立边破,教育和心理是不一样的并存,结合很重要!学习心理,要创造对方的需求“努力去依赖别人,而不是让别人依赖上自己”,一个人当不被需要时,便觉得自己渐渐的老去;“我向你需求帮助,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学会去批判一个人(批判需要先了解这个人),而不是去批评一个人!
5、关于“传话人”:努力做到不传话,传好话!“传好话的人不是一般人”!心理学的墓碑法则:谁也不知道对错,做过才知道;努力使你的选择变得正确;当一个人需要问题时,她开始了求助,便总会得到帮助!生活中,“否认”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而不是压抑!。
三、1、每个人都克服不了的四个部分,首先意识到我有我的“盲区”;隐私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压力,而人人都喜欢这样的压力!知道一个人的隐私,增加了你的压力和焦虑,“告诉你一个事,请别告诉别人”, 把压力传给了别人!压力=失控!你感到压力的时候,是失控,心理层面一定有控制和反控制,是双方的:学生了解老师,超过老师了解学生;员工了解领导,超过领导了解员工;孩子了解父母超过父母了解孩子!“你不可能爱上一个控制不了你的人,也不可能爱上一个征服不了你的人”! 征服=控制!
四、巴达姆效应:我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如果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即使描述的内容很空洞。也会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的产生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错觉,这也是很多人痴迷于此的原因,因为不需要逻辑分析,也就是不用太多的思考,只需要感受就可以了,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
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