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经过一个中学的门口。
大概是刚刚开完家长会,陆续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来。
和我并行走着的是一对母子。
孩子说“文言文的注释好多,我其实都没背熟。”
正在看手机的妈妈头也不抬,略带恼怒地说“不就是背背的问题吗,不想吃苦,你不吃学习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没有苦哪有甜……”
我偷偷瞄了一眼孩子,见他先前略带撒娇的靠着妈妈走路,突然就后退一点有意疏离妈妈,头也底下了。
但妈妈还毫无知觉,自顾自在讲道理。
目睹完整个过程,我突然发现,为人父母者,尤其八零后的我们,知道很多道理,热衷于讲自己的大道理,以为讲通了道理,孩子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地按照自己要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父母沉浸在自己道理讲的非常透彻,声情并茂中,但完全忽略了,孩子此时需要的不是道理。
那一刻,那个孩子,也许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在家长会上被老师批评的想法,挽回一点丢掉的面子。没有考好的成绩,是自己没好好背诵;顺道也给自己开脱一下,文言文的注释太多,没有记住。
妈妈没有接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是听到了孩子说“没记住,没背”。缺乏同理心,即使无比正确的道理在孩子听来,如同讽刺,到最后,沟通变得渐行渐远。
那么,教育孩子到底还需要不需要讲道理?
需要!
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孩子是需要知道的,而获取道理的直接途径,是从父母开始的,父母适时的教给孩子一些道理,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认知高度。
记得《爸爸去哪儿5》中,有一期的早餐是吃馒头鸡蛋。吴尊的儿子吃了一口,可能感觉有点噎,就把馒头递给了吴尊,一旁的女儿问吴尊:“你喜欢吗?为什么你什么都吃?”
吴尊一边吃一边说:“很多人都没东西吃,你们不能浪费的。有些人只吃白粥,没有这种(馒头),没有鸡蛋,所以你们要乖,知道吗?”
面对孩子嫌弃食物不好吃时,吴尊给孩子讲了要珍惜粮食的道理,以免以后无知的问“何不食肉糜”?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有教养孩子的责任,道理是要教,但讲道理不是反复的唠叨,不要期望一招制胜。
茂业今年初三,成绩也还算不错,时不时的不交作业,时不时要和妈妈大吵一架,他是故意的。
每隔几天,我都要接到茂业妈妈的哭诉电话,每次都是同一个内容。
“你说咋办啊,我儿子又不听话了,又不交作业了,我让他背书,他一周才背三次,道理我都给他讲了,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高中,考个好高中,才能有机会上好大学……”
每次,电话这端的我,都恨不能把电话丢在一边;每次,这样的大道理都会重复一遍,我都能背下来了。以致于看到她电话,我心里就怕。
见到茂业,我问他为什么要那样做。茂业说:“我故意气她的,谁让她啰嗦不停,她只要看到我玩一会,就啰嗦,就各种道理上线,烦都烦死了。”
茂业的话,让我想起大话西游中唐三藏念经般的说教: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崩溃的不只是悟空,还有我们。
和唐三藏的啰嗦一样,茂业的妈妈,只要看到孩子行为不符合要求,就开始讲道理,把讲道理当做了“葵花宝典”,久而久之,就败在了看似正确无比的道理上。
除了不啰嗦反复,讲道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中说:试图在一个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跟他说理,很可能会让问题更加恶化,而不是得到解决。
宽燊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因为段考成绩不理想,被重新分班到一个普通班。他虽然不努力学习,但还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于是,他编造各种借口,请假,不去上课。
他的妈妈也清楚他的这种心理,但没有接受他的这种心理。妈妈处在自己的焦虑中,怕这样一天天的耽误上课,成绩更差,更加跟不上。
于是,他的妈妈,采取了自己感觉不错的方法来教育他——讲道理。她对宽燊说“失败不怕啊,我也没有要求你不能失败,可是,正因为失败了,你更加应该努力啊,努力才能赶上啊,你不努力,成绩就更糟糕……”
她觉得自己没有发火,没有硬逼孩子,还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已经做到很好了,孩子应该会被触动,回到学校,好好学习了。可谁知,孩子更加逃避,请假越来越频繁,发展到不想上学了。
宽燊妈妈很伤心,道理都讲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就听不进去?她没明白,她的孩子此刻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接受这个事实,以及开始做的方法行动。
面对宽燊这种情况,他的妈妈,与其讲各种的道理给他听,不如温和且坚定的伴其左右,让他渡过这一关,用实际做法告诉他,考不好没关系,但要明白没考好的原因,我陪你一起改变。
归根结底,再多的道理,也比不上以身作则。
80后的父母,不缺道理,缺的是把道理贯彻到行动中。于是很多父母做了“双标党”家长。道理越讲越多,孩子越来越不信服,还会越来越不尊重。
对孩子讲着早睡早起的重要性,自己做着完全相反的事。
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好好学习,多多阅读,自己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一年也没读过一本书。
所以,那句话“知道了所有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是有些80后自己的写照。既然道理都知道,不妨从自己入手,拿起书本,放下手机,以身作则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