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孩子为什么容易发脾气?
父母应对孩子发脾气时,有哪些错误的做法?
父母如何觉知自我情绪?
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写出此刻你的情绪。
例:我们家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和他讲了很多道理,可是就是听不进去。有时打了,可是压不住。
一、孩子为什么容易发脾气?
1.认识情绪
心理学家提出情绪能力,也就是情绪包括情绪理解能力和调节能力。理解能力,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和恰当地回应别人的情绪。情绪调节能力,是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情绪在适当程度。有的孩子想要变形金刚,就会哭着向妈妈要。
婴儿六个月就会表现基本的情绪,喜怒哀乐。一岁半会发展出发展出比较复杂的情绪也叫自我意识情绪,比如尴尬,羞愧,内疚。自豪。有的妈妈会说,为什么我的孩子遇到生人不会主动叫阿姨好呢,让他表演节目也不肯,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他会感觉到有点羞愧和尴尬,明白了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尊重孩子的情绪,没有必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表演节目。孩子的情绪能力会不断发展。两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共情能力。
2.情绪有没有好坏之分?
情绪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意义,在原始社会,正是因为人们有了恐惧情绪,才让人们会逃跑或对抗,所以,没有恐惧,人早就不存在了。关于讨厌的情绪,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就是调查什么东西是最讨厌的?研究结论:身体的排泄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抵制毒素的一种机制,原始社会,人们厌恶那种臭的苦的,在生存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臭的苦的可能是有毒的。所以这些负面的情绪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愤怒是告诉我们有的需要没有满足。给大家推荐一部动画片,头脑特攻队。
3、孩子容易发脾气和孩子的语言、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有关系。
(1)孩子不会表达,他不会说,他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婴儿冷了,热了只会哭闹。婴儿需要建立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这对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乃至成年后的性格发展都密不可分。6个月的时候,妈妈出门,孩子就会苦恼。婴儿在一岁以内,就会觉得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消失不见了。比如,我们把一个杯子用布盖住,一岁以内的婴儿一般不会去掀开布去找这个杯子。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妈妈不见了,婴儿有多害怕。
(3)孩子从会抬头,会爬,会走,对这个世界的视野是逐渐扩大的。可是他们的能力发展跟不上他们探索世界的速度,就会受挫,往往会发脾气,。比如一岁多的孩子想把瓶盖盖好,盖不好,就会生气大哭。这时候,如果妈妈可以这样表达:宝贝,妈妈知道你想把这个盖子安上,没有安上的时候,会生气,没关系,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妈妈在旁边,需要的时候可以帮你。
学龄前的孩子有时候破坏力是很大的,觉得孩子撕书就是不爱念书,爱尝东西就是不讲卫生,有些父母就会拦着孩子,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其实孩子每个年龄段有他的敏感期,比如孩子在扔东西的时候听到“砰”的声音,会特别开心。,实际上是孩子在建立扔东西和“砰”的声音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认知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个时候往往父母会觉得孩子在搞破坏,就会把“快乐”变成“愤怒”。父母会担心孩子不安全,实际上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有个实验,孩子在六个月的时候,爬到“悬崖”边,会自动地停下。有的孩子在玩筷子的时候,会很小心的注意保护自己。
孩子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对孩子少回应,不回应,或者理解的偏差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能力发展。
三、父母常犯的错误
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会把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比如,孩子哭是在表达情绪,比如父母常常是不让孩子哭的。孩子打针,父母会说,宝宝,不哭啊。不疼。甚至会吼孩子:你再哭,再哭,打你。越说孩子,哭的越厉害。我们这时可以抱起孩子说:打针会有一点疼,宝贝现在有一点害怕,没关系,妈妈陪着你,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儿。我们会发现孩子会很快就安静下来。我们接纳他的悲伤和恐惧,也接纳了他的疼痛。我们就帮助孩子发展了他的情绪能力,也让他识别疼痛。有时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打地板,说:宝宝我们不要哭啊,你不疼啊。这时候孩子就混乱了,明明很痛啊,你们却告诉我不疼。如果我们从小模糊了疼痛,不会表达悲伤,那成年后我们也不会表达痛苦,极端的例子可能就会通过酗酒,吸毒。有的“哭声免疫法”是哭了不抱,实际上这对孩子是有伤害的。母亲给与孩子积极的回应,给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六个月内的孩子,当孩子哭到绝望的时候,不信任妈妈的时候,就会有莫名奇妙的一些表现,比如压抑的愤怒有两种表现形式,自责,比如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是焦虑,有的七八岁的孩子会尿床,甚至吃指甲,咬指甲。
父母与孩子混淆界限,孩子也会乱发脾气。
父母会经常说打是疼骂是爱,我做这些都是为你好,孩子会觉得,天啊,你打我,骂我,限制我,还是为我好。我太生气了。
有的时候,父母会说,我的孩子经常发脾气,以后会不会性格不好,这样很糟糕,我要把他改过来。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能帮孩子表达情绪,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实际上是父母的焦虑。
四、父母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
父母希望孩子有情商,父母就要学会反思,思考自己的和父母的关系,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小时候被要求坚强,不能哭,我们压抑的情绪不会表达,那么我们成年后也是缺少情绪管理能力的。每个成年人内心都住个小孩,那我们现在就和孩子一起去成长,当我们是个孩子,当我们被要求不许哭,要听话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样的感受,希望怎样被对待。有的人会说,我就是见不得孩子哭啊。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接纳孩子呢,还是不接纳自己,然后你把这种不接纳投射给了孩子。有没有可能你成长过程中被粗暴地对待过,同时被要求不许哭,当孩子哭的时候,潜意识层面就会唤起这样的痛苦的感受,你想要逃避这种感受,所以你见不得孩子哭。
你各种看不习惯,可能是因为你自己曾经不被接纳过。你总是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火,往往是你自己压抑了很多情绪。所以解决的办法,是我们站在现在,看看过去,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不断地反思,这样我们才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原生家庭的一些缺失。
五、接纳孩子的情绪,首先,我们得自己拥有共情能力,发展自己的情绪能力。我们通过共情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爱你,我陪着你,我在,我愿意帮助你。
共情的方式有一些简单的步骤。
1,停下来,注视孩子,如果孩子很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
有时候孩子回家,很高兴地回家,告诉妈妈,我今天从滑梯滑下来,但是妈妈在做饭,没有回头,背着孩子说:噢,好棒啊。实际上,这个孩子三岁了,以前他从来不敢玩滑梯。很多妈妈会说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实际上是孩子从我们这里没有被得到很好的回应,时间长了,他们也不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感受。就比如我们买了 一件衣服回家,问另一半好不好看,老公头也不回地说:哦,好看,这样敷衍的会有也会让你不想再说了
我们说蹲下来,不仅是身体蹲下来,而是从心理上从他的角度,有的爸妈身体上蹲下来了,但是心理上依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2.仔细地观察,和不带评价的倾听。
孩子回家说小明打我,这时候妈妈就会反应:啊,打哪里了,为什么打你啊,是不是你先打他的。这时候孩子哭的就更厉害了。因为我们有先入为主的评价,有时候我们因为工作的事情回家,另一半说:被领导批评,就是你自己没做好啊。这时候我们就会抓狂,我们只想要你倾听而已。
3.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还是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很生气,很伤心,对吗?这时候孩子往往会大哭一场也就好了。
有时候不做,往往比做更好。
为什么初中生经常情绪很暴躁呢,可能是往往在孩子0-6岁的时候你没有帮助他管理好。
4认同孩子的情绪
我的情绪在这种情景下是合理的。
孩子搭积木,搭积木,不小心就倒了,往往会很生气大哭 。有的妈妈会说:没关系啊,妈妈教你啊。可是孩子还是发脾气,这时候可以试试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想把积木搭好,搭不好,你很生气,又有一些着急。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和自己生闷气,我们再试试好吗,妈妈在这,如果有需要,妈妈帮你好吗。孩子有时反复的挫败,不需要家长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家长的包容和接纳。
我接纳你的情绪,但是我不认同你的某些行为。
我不接受你的某些行为,而不是不爱你。
有的孩子对别人吐口水,妈说这样不礼貌。孩子高兴,这是一种情绪,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这样的情绪。妈妈看着你,知道你很高兴啊,妈妈也很开心,妈妈爱你噢,可是妈妈不喜欢你吐口水。孩子这时候就会疑惑,那我怎么做呢。这时候妈妈可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说,你再吐口水,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样,孩子会吐的更厉害。
5引导孩子找出办法。
孩子有时未必会如实呈现现实。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说老师打我,家长会想孩子肯定不会说谎,。实际上未必这样,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超人。
还是前面的例子,等到孩子平静下来,妈妈可以:你希望妈妈怎么做呢,怎么帮你呢?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我不难受了,或者孩子会说我下次不和他说话了。当然孩子的问题是欺凌问题还是小朋友间的矛盾,需要家长更细致地观察。
有时候,家长会说,我也蹲下来了,没用啊。这时候看你有没有在讲道理,有没有在说教,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是讲不通的。
有一个成年人,出现了耳鸣,检查却没有问题,所以有时生理上没有问题,可能就要考虑心理的问题,实际情况上,这个成年人有一个喋喋不休的妈妈。耳鸣是他对妈妈的心理防御机制。
6.给孩子空间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妈妈会说:好啊,你想哭,就哭去吧,哭够了再出来,或者让孩子去小黑屋里。,这实际上是在惩罚,我们还是不接受孩子哭。
例:游戏和幽默的方式处理情绪,想象气球,枕头大战
有的家长会说,这会不会让孩子惯坏啊,共情是接受情绪,不接纳某些行为,是有界限的。我们相信孩子有自我发展情绪的能力。而溺爱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越界。
有的妈妈会说,我忍不住朝孩子发火了,怎么办。实际上一两次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事后记得思考自己的愤怒是从哪里来,是不是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了孩子,并和孩子真诚地道歉。孩子也在学着解决冲突,解决问题。我们不是完美的家长,孩子也不是完美的,相信孩子接受足够的爱,会成长的。
著名心理专家说过人的心理问题就一个原因,成长和不成长,成长伴随着痛苦,而不成长就更痛苦。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