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几次人际沟通中的“百慕大三角”,昨天跑步在听樊登读书《他人的力量》的时候,再次听到这个词,就好奇百度了一下,准备记录下来,因为自己也感受到了掉进“百慕大三角”这种沟通模式下产生的破坏性和严重的冲突与矛盾。
“百慕大”一词用来比喻当沟通陷入黑暗三角时,会造成的破坏,出现的风险,经常会给家庭关系造成破坏,在团队里制造矛盾和分裂。
例如:当你与一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直接跟他沟通,而是向另一个人吐槽或者分享这件事,就缔造了一种三角关系。比如,A与B产生矛盾,A很受伤,但不去和B沟通,却在C面前说B的不是。结果是,A与B的关系不但没有变好,还造成B与C之间的隔阂。B与C之间甚至没有直接接触过,这种间接沟通,建立了施害者(A)、受害者(B)、拯救者(C )三种角色,这个ABC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百慕大三角”。三角关系,VPR, V意为受害者,P是施害者,R指的是拯救者。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关系很多。比如,妻子和老公吵架了,她本应该和老公好好沟通,寻找和解的办法,但她却选择逃避,既不理老公,也不正面处理,跑去找闺蜜,向闺蜜控诉吐槽丈夫的种种恶行罪状,寻求闺蜜的安慰和支持。
之前朋友每次和她老公有争执,都会以冷战收场,她们谁也不找谁谈,就这么耗着,可能一星期,半个月,甚至更久,每次最后都是他婆婆妈来做和事佬,所有的争吵因为有老辈人做说客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下次有矛盾了,就这么再循环,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现在我才发现这就是关系里的百慕大三角。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
在团队里也有这种情况。比如有时两个人搭档,没有做到真诚坦诚的沟通,从一点事情的不满意开始积累心中的不满,最后实在忍受不了,开始向另外的同事吐槽搭档,或者攻击别人的人品问题,最后,各自一派在讲这件事,两个当事人并没有get到对方生气的点或者在乎的点是什么,反正就是不和当事人直接去沟通,两个人都找第三方去讲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最后这样的情况可想而之,问题不但不会解决,还是更加恶化,并且两方人听到的早已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了,这样也会影响团队凝聚力。不直接同当事人正面沟通的处事方法只会让误解更深,裂痕更大,这种行为习惯也无法培养出有积极意义的人际关系的。
当你因他人的言行生气,感觉被伤害,或意见不同,最有效最健康的办法是直接交谈,力求澄清误解,化解矛盾,减低伤害。背后抱怨,闲言碎语是病,会传染的,不仅毒害人际关系,制造分裂,产生矛盾,还影响他人的积极情绪,破坏整个团队的团结和凝聚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陷入了“百慕大三角”,得先弄清楚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是施害者(A),就停下来,直接找B沟通;如果是受害者(B),可以去找A,然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好好沟通一下?”如果是拯救者(C ),就要谢绝参与,建议对方直接跟当事人沟通,或者拉上A和B一起当面沟通”。
“百慕大三角”的关键问题在于,当A缔结这样的三角关系时,不是冲着解决问题去的,而是拉拢一个C站在自己的一边,不仅造成了B与C之间的分化,也无益于改善A和B之间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C听到的是A单方面的描述,很容易站在A的立场上抛出赞同A的观点也觉得是B不对B不好对B产生不好的印象,于是A的想法比以前更加坚定,也没有审视自己内心的动力了。C也这样莫名建立了对B的坏印象。
这种百慕大三角造成的不和睦,绝对是一个团队、公司、家庭、婚姻、友谊或其他任何人际关系系统中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之一。当然当产生问题的双方直接沟通无效,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第三方介入的,且彼此的目的是努力寻求治愈或者解决问题,这是第三方的价入还是具有建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