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是讨好型人格啊

你好,我是小画。

@床底的画

讨好型人格相关词条


忘记在我第几次习惯性说出:“没事,我都可以啊。”这句话的时候,我朋友突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我挺不喜欢你总是说没事的。”

直到今天为了写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内容时,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我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之前一些烦恼的来源,并发出:“原来我是讨好型人格啊。”的感慨。

接下来我就来分享一下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讨好型人格信息和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聊一下我作为讨好型人格是怎样的体验?

为了避免自己写着写着混乱一片,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一、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二、讨好型人格形成原因。

三、讨好型人格对朋友的影响。

四、改善方法参考。

然后穿插点我个人的经历展开叙述。


01

一、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1、没有自我,习惯将别人的需要放首位;

2、认为爱是有条件的;

3、内心价值感很低,没有客观良好的自我认知,对自我接纳度很低;

4、喜欢主动去道歉;

5、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感受;

6、过分地迎合别人,怕得罪人,怕吵架;

7、不懂拒绝;

8、有求必应;

9、不太自信,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度依赖他人认可;

10、多重人格,对人防范心强,表面和人和善,实则内心抗拒别人的太过亲近;

11、性情敏感,很会察言观色,在意对方的反馈,因他人的反馈经常自我怀疑。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掩藏自己的情绪,非常害怕起冲突,所以会压抑自己的需求。通过委屈自己的方式,去取悦别人。

看到这里,大家中了多少点了呢?

02

二、形成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

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形成因素,其中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因素以及生存环境。

1、逃避恐惧,通常来说这种原因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讨好型人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讨好型人格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学上,人格的形成往往离不开童年。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对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恐惧心理就是,非常害怕被父亲责骂,为了减少被他发泄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顺和挫败感到我身上,我非常希望家里经常来客人,因为在客人面前我的父亲很少再骂我,这样我就能得到片刻安宁。

为了讨好父亲,我会压抑住自己的感受,优先去考虑满足他的要求。

比如跑腿买酒,我童年记忆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管那天多大的风雨,时间很晚,路有多黑,我年纪有多小,有多害怕路过经常打我的男生家门口。我都不敢对父亲说不,就算淋得浑身湿透,被挨打,克服怕黑怕狗也要跑老远的地方给他买酒。

年纪小小的我只知道,我只有不惹他生气,我才能好过,被善待。因此,在这样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中我无意识地形成了讨好的生存哲学——努力去察言观色,不惹身边的人生气。

于是“只有怎么样,我才能够怎么样。”根深蒂固地种在我心里。

在成年后形成我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不讨好就会被打骂,不讨好就不会被喜欢;与人交往就要讨好,否则就不会被喜欢。”

要得到爱要先满足别人的期待,因此我放弃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然后主动压抑自己的委屈和难过,努力迎合别人的期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别人的喜欢。

讨好就这样成为我的逃避策略,用来保护自己。

2、自虐式安心,在学术上,这种感情自虐来获得安心的心理状态,叫做“自我挫败人格障碍。”

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怕得罪人,怕吵架。怕拒绝别人,自己会愧疚自己没有帮助别人。怕起冲突,影响感情。

在恋爱中,即使觉得恋人的行为很过分,自己对此也不满,但总是不断忍耐,在感情中没有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让人陷入无助和恐慌。

3、讨好的本质,缺乏自信心,没有建立客观良好的自我认知,对自我的接纳度很低,是卑微的烂好人。

03

三、当然和我们这种讨好型人格做朋友的很多人表示很糟糕。

他们可能会因为和你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产生负罪感,相处压力大,维系关系不轻松,而变得很自责。

因为本来对方没做错什么却有种错觉是自己的错。因为不对等的关系,很容易让对方感到像是自己欺负你,这感觉是大部分朋友都不喜欢的吧?

他们其实更希望你能多为自己考虑一些。

04

四、如果讨好型人格给你带来了许多烦恼,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不受控制的讨好行为呢?(仅供参考)

1、转换思维模式;

2、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3、接受不完美的世界,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这是不现实的;

4、与自己对话,优先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5、不要逃避责任,不要总通过讨好解决问题,要弄明白问题的本质,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6、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7、接受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8、学会自爱,增强自信心。注意力多放在自己身上。

9、多观察周围被爱包围长大的朋友是怎么为人处世的。

最后以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说的话结尾: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中留下永远不可愈合的裂痕。”

end

大部分观点信息源于:深刻如此的《挽回爱情与亲密关系研习》、覃宇辉的《恋爱不累心:塑造更有安全感的亲密关系》和相关话题网络讨论。以及下图。


参考资料

作者:床底的画

孤独时读书写字✍️,一个学习写作中的女同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