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书后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不住、用不上、没章法”
......其实,这些问题,多半和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关,构建知识体系,是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
要构建知识体系首先看一看我们常见的误区:
一:盲信书本的知识体系,
就拿“逐字阅读”来说。赵老师说,根据他的经验,一本书最核心精华的内容,可能就那么一、两章。很多作者写书,其实习惯从第二、三章开始写,把自己的真知灼见,都先在这儿讲明白了,然后再根据出版的各种要求,去填补其他章节。
二:另一个常见误区是,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比如,今天想了解如何用电脑。那该从哪开始呢?是从编程语言?还是计算机发展史?还是硬件配置信息开始?显然。无论从上面哪一种开始,都不现实。就拿编程语言来说吧,语种越来越多,你根本无法穷尽呀。别说给你一个月了,就是一年,你也学不完。所以,赵周老师说了,构建知识体系,不一定要系统了解一门学科,从实用角度出发往往就够了。比如,你想用电脑跟人交流,那你就学发邮件,用社交媒体就够了。
看完误区我们再来讨论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
首先:建构知识体系,重要的其实不是整理知识,而是去解决、拆解问题。
能把一个具体的大问题,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拆解成小问题,然后再一层层去突破去解决。很多知识体系,也就是在这样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举个例子。大概十多年前吧,有个年轻人,一毕业就加入了阿里巴巴销售部。这个年轻人,特别爱琢磨问题。做销售时,就经常思考“客户到底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
后来他开始负责给新销售员做培训。培训时,他又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销售更理解顾客。又过了几年,他成了一名职业培训师。他又开始琢磨,明明讲课的核心内容,都来自一些经典著作,这些书也就卖几百元,但企业请他培训却要几万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价差?
后来,这个问题逐渐变成了:如何让人通过看书,也能达到参加一场培训的效果?再到后来,基于这个想法,就有了一套拆书法和今天全国各个城市的拆书帮社群。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赵周老师自己。
你看,知识体系的形成并不神秘吧,它就是在这样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真正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像这样,从实际问题出发,历经过真实世界的检验,而不是一堆空洞的信息、概念或者模型。
其次,明确看书的目的—把读书当成看医生
在心态上,我们应该把看书当成看医生。
什么意思?你看,病人看医生,都是为了治病吧,没有病人是为了学习医术看医生。那读书,也应该这样,要有明确目的,解决你具体的问题。嗯。那既然,
看书就是看医生,那找到一位合适的良医就很重要啊。
如何看书?读书核心记住一点就行:为我所用。
读书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去理解书里的内容,而是要去把书里的知识和自己产生连接。因为只有产生连接,知识才能真正和“我”有关系。
关于如何产生连接,赵老师推荐了一个方法:便签读书法。
这里我想先失礼打断一下。想请你帮忙回忆回忆,就是我们读了这么多书,但真正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次数有多少呢?嗯。是很多次?还是几乎没有呢?如果你发现次数不多,那也没关系。赵老师的这套便签读书法,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读书用不上”的问题。
简单来说,所谓便签阅读法,就是通过便签记录,把书本知识,转为自我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为下面三个步骤:
从前面掌握了知识点,那么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结构呢.
具体有5步,由点,到线,到网,再到立体的网络。
第一步,经过我们的概括,把信息吸收消化后,就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就像下面这样,只是一个单点。
基于这个单点,我们可以从前因后果,适应边界,反思过去(A1.A2),行动未来构建知识体系如下:
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
最后总结关于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问题出发去学习,基于实践出发去学习,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思考,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