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是一座因柳宗元的到来而被成就了的城市,也是一座赋予了柳宗元“柳柳州”这一称呼的城市。被贬来到这里并终老于此对于柳宗元的人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然而“诗人不幸诗家兴”,柳宗元在柳州留下的诗作却千百年来闪耀于璀璨的唐代诗坛,柳州人民也因为柳刺史的惠政受益千年。本期给大家分享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用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带大家畅游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领略了那“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的绝美画卷,让我自己都想趁今年的国庆再去看一回桂林山水了。那柔美秀丽的桂林山水又何尝只是带给我们现代人美的享受,在历史上它也曾是在流放之路上备尝艰辛的才子们得到的第一份抚慰。实际上桂林山水的美名正是经由这些被贬谪的文人才子们的锦心绣口,才得以成就它“甲天下”的美名的。而第一个把桂林山水放在天下的范围里品评的,既不是韩愈,也不是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的王正功,而是和韩愈并称为“韩柳”的唐代古文大家、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
柳宗元在《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里面写道:“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这正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最初版本,也因此,这篇文章如今被镌刻在桂林象山公园对面的訾洲公园里,供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人们阅读和欣赏。
韩愈没到过桂林却能写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这样传神的描写桂林山水的名句,和韩愈齐名的柳宗元是否也是隔空写下了这篇为桂林山水奠定江湖地位的传世名作呢?还真不是。柳宗元是真的到过桂林的,虽然那时他是在二次被贬的旅途中,心情极其凄凉,但他也和很多被贬的文人一样从美丽的桂林山水中得到了一丝慰藉,也让桂林山水初次被置于“天下”这个最大的范围内而开始有了“惟是得之”的认证。
隋唐以来,“贬谪流放”成为庙堂之上的当权派打压报复政见不和者的惯用手段,岭南、黔中、巴蜀等当时的蛮荒之地自然最被当权者青睐。去往广东方向的贬官多走大庾岭路南下,去往广西方向的则都会经由灵渠进入漓江,因此桂林是必经之地。于是,湘桂走廊上走来了一批又一批官场失意的文人,也正因此,中原的文脉才逐渐进入现在的广东和广西。
柳宗元这次被贬的目的地是柳州,这是一座因柳宗元的到来而被成就了的城市,也是一座赋予了柳宗元“柳柳州”这一称呼的城市。
说起柳州,不知道首先闪入你脑海里的是不是那“臭名远扬”的螺狮粉?这一又臭又香、令人上头的人气网红小吃如今大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成就一个大产业之势,连总书记都特地为它打call,无疑已经成为柳州市最家喻户晓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柳州可不仅仅有螺蛳粉,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最早古人类之一的“柳江人”发祥地,有2100多年建置史。
柳州简称“柳”,别称壶城、龙城,地处广西中部偏东北,是沟通西南与中南、华东、华南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素有“桂中商埠”之称。柳州市区地形平坦,微有起伏,东、西、北三面环山,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由于柳江穿流市区及气候、岩性、构造的影响,形成河流阶地地貌、岩溶地貌迭加的天然盆地。柳江自北向南绕呈半岛形的柳北半岛,又向北,向东北又绕行向西南,最后向东南流出,故柳北半岛素有“世界第一盆景”的美誉。
柳州古属百越之地,至今仍然是当地主要民族的壮族和侗族就分别源于先秦百越之地不同的越人支系,他们是柳州最古老的原居民族。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柳州属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公元前204年,秦朝将领、南海郡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到了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此设郁林等郡,置潭中县,这正是柳州建置之始。之后这里或独立或归附中央,但即使是在中央统治之下,因为偏远蛮荒、文化落后、民风彪悍,地方也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实行本地土人大族首领世袭相继的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
虽然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柳州和中原地区相比确实文化比较落后,但和同为蛮荒之地的其他广西地区相比,柳州和桂林一样是广西的文化高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是广西拥有国家级A级景区第二多的城市。柳州市区拥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公园景区:大龙潭风景区和柳侯公园。其中大龙潭是自然风景景区,而柳侯公园显然就是有文化加持的景区,这个“柳侯”,就是柳宗元,由此我们便能感受到柳宗元对于柳州这座城市的意义。
柳宗元为什么被贬柳州?他在被贬柳州之前先是被贬永州十年并在那里创作了他大半代表作,而在柳州只生活了四年多,为什么被称为“柳柳州”而不是“柳永州”?在本期分享中,我将通过解读柳宗元诗的代表作之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来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很明确这首诗是诗人登上柳州城楼后的抒怀之作,而且是寄给漳汀封连四州的抒怀之作。漳汀封连四州是谁?柳宗元的这首诗为什么要寄给他们?这就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那位“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同生共死的挚友“诗豪”刘禹锡说起。
柳宗元字子厚,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世家大族河东柳氏,祖上世代为官,他的堂高伯祖柳奭是唐高宗首任皇后王氏的舅父,曾居宰相高位。但不幸的是,柳奭和柳家一门遇到了武则天。因武则天要坐上皇后的位子,王皇后和她的亲族被残酷打击,柳奭被迫辞去相位并最终被杀,柳氏一族也自此败落。到了柳宗元的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时期,又开始做县令这样的小官。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则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则属范阳卢氏,也是当时的大家族。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柳家还是卢家都已经是没落的大族,柳宗元自幼的生活甚至是贫困的,他所有的超出常人的是过人的天赋和世家大族丰厚的文化传承。
柳宗元于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是家里的独子。四岁时父亲在江南,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虽然生活穷困,母亲却非常重视他的教育,靠着自己的记忆精心教导柳宗元背诵古辞赋。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十三岁时就写下《贺平李怀光表》一文,引起轰动,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更是成为柳氏一门振兴的希望,他自己也渴望能够大展宏图,有所作为。要知道唐朝每次进士考试的录取人数是非常少的,极其难考。白居易颇为自得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时可是已经二十七岁了;孟郊终于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时则已是花甲之年;而和柳宗元并称的韩愈则是四次参加进士考试才终于登进士第的。和他们相比,柳宗元确实可以说是少年得意。也正是在这次进士考试中他结识了一生中生死不渝的挚友刘禹锡,二人是同榜进士。
不过柳宗元并没能因此早早步入官场,此前父亲因秉公执法被贬,而正是在他中进士这年父亲去世了,因此他在家丁忧三年,之后才通过博学鸿词科的考试进入仕途。803年十月,柳宗元在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而自己两次被贬的经历又让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并和刘禹锡一起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805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但顺宗继位前已经中风,半身不遂、口不能言。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保守派朝臣联合外藩阴谋政变,他们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并迫使顺宗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史称“永贞内禅”。唐宪宗李纯一即位就全面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不久又被赐死;贬王伾为开州司马,到任不久后病死;参与永贞革新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也都被贬为远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追贬为更低一等有职无权的司马,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这就是我在分享刘禹锡《秋词》的时候讲到过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这次被贬和前两次不同,前两次被贬都只是得罪了个别奸臣,不涉及朝廷最高权力的政治斗争,所以很快就又被召回了,这次则是一下子从云端跌到了谷底,而且唐宪宗下令即使是大赦天下时他们八人也不在恩赦之列,所以柳宗元在永州一住就是十年之久,期间困病交加,回京无望,处境十分凄惨。
在苦熬了十年之后,元和十年,宪宗终于下诏召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回京,刘禹锡特地写诗催促柳宗元上路,柳宗元和诗回赠:《朗州窦常员外寄刘二十八诗,见促行骑走笔酬赠》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疑比庄周梦,情如苏武归。赐环留逸响,五马助征騑。不羡衡阳雁,春来前后飞。十年蛮荒,终于得以再履京师,恍若庄周梦蝶,情比苏武归汉,柳宗元的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却在一个多月后被刘禹锡这个最好的朋友给断送了。刘禹锡号为“诗豪”,其刚直骨鲠之气雄霸千古,被流放至“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时代最强音,让他在当朝权贵面前低头服输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回到京城后的刘禹锡看着这十之间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再看看到处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借游玄都观之际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一出,立马引起了当朝权贵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于是刘禹锡再次被贬至更加偏远蛮荒的播州任刺史,柳宗元也被连累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然而被好友连累的柳宗元不但没有怪罪刘禹锡,反而做出了令世人无不感佩的仗义之举。
刘禹锡被贬的播州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那可是在700年后的明朝都蛮荒到令人闻之变色的赴死之地,更何况是在唐朝。柳宗元获悉朝廷如此安排,完全顾不上为自己的遭遇伤悲,却为连累了自己的刘禹锡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因为自己的母亲在陪自己到永州贬所半年后即因为艰苦的环境而病逝,所以柳宗元马上想到,要去播州这么险恶之地,刘禹锡怎么跟母亲张的开口啊?而如果不带母亲同去,这一走必将是生离死别,让人情何以堪!柳宗元不忍让刘禹锡和他的老母亲遭受自己和母亲的痛苦和灾难,于是他“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要用自己的柳州刺史来换刘禹锡的播州,哪怕明知这样一来自己可能会更加得罪权贵和宪宗也在所不惜。大约是柳宗元的千古高义感动了上天,“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御史中丞裴度说服了宪宗,把刘禹锡的贬所改为了条件稍好一点的连州,也就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个诗题里的“连”,指的就是刘禹锡。而诗题里的“漳汀封”则分别是漳州、汀洲和封州,分别指的是“八司马”里的韩泰、韩晔和陈谏。《旧唐书·宪宗纪》记载:“乙酉三月,以虔州司马韩泰为漳州刺史,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为汀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为封州刺史。御史中丞裴度以禹锡母老,请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
柳宗元的这一义举既见证了他和刘禹锡生死不渝的友谊,千百年来也感动了无数人。韩愈在其为柳宗元所作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感叹:“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旧唐书》、《新唐书》和《唐才子传》也都记述了柳宗元这一感人肺腑的事迹。结伴再次走上贬谪路途的两个挚友在走到衡阳执手分别时各自一连写了三首赠别诗: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柳宗元《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柳宗元《三赠刘员外》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刘禹锡《答柳子厚》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
“二十年来万事同”,的的确确如此,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年龄相差只一岁,弱冠同时中进士,同时入朝为官,在御史台同时指点江山,同时参与永贞革新,同时被贬远州司马,同时被召还京,如今,又同时外放远州刺史。二十年来履迹之所,经历之事,无不相同。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们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当初的壮志已被消磨,此时的境遇同样凄凉。其同声相应、依依惜别之意和前途茫茫、沧桑凄然之情跃然纸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上柳州城楼,面对满目异乡风物,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和一同遭贬的朋友,柳宗元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后对刘禹锡和其他三位刺史都说了些什么吧。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接”意思是连接。也有一说是目接,看到。“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海天愁思”就是如海如天的愁思。这句就是说:登上柳州高楼,向远处望去,只见平地连接着无际的荒原,海天一般的茫茫哀怨愁苦油然生起。
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惊风”就是急风,狂风。曹植《赠徐干》中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乱飐”意思是吹动。《说文》中说:“飐,风吹浪动也。”“芙蓉”指荷花。崔豹《古今注》卷下中云:“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沈德潜曰:“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即暗指政治风雨。“薜荔”是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这句就是说:疾风惊起,毫不留情地掀动水中的芙蓉;暴雨袭来,密密麻麻的雨点横斜地击打着墙上的薜荔。
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重遮”意思是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就是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有:“肠一日而九回。”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这句就是说:层叠的远山连绵起伏,山上的密林一重重地遮住了登高远眺的目光,疾风骤雨中的柳江九转千回,就像是那一日而九回的愁肠。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共来”指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中有:“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文身”就是身上文身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文”通“花纹”的“纹”,用作动词。《庄子·逍遥游》中有:“越人断发文身。”《淮南子·原道训》也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披发文身,以象鳞虫。”“犹自”就是仍然是,“音书”指的是音信,“滞”意思是阻隔。这句就是说:我们一起来到岭南这偏远荒蛮的百越之地,然而仍然还是山水迢迢、音讯阻隔,每个人都僻居一隅、天各一方。
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楼抒怀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感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诗人登上柳州城楼,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荒凉,连天接海。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愁思也如海如天,茫茫无际。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因为立身愈高,所见愈远,感触也就越多。在古诗文中“登楼”本身就是一个重要意象,文人墨客们常常登楼排遣胸中的郁闷,或登楼抒发心中的豪情,比方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可是登楼之后,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王粲不仅没能“销忧”,反倒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慨。李白著名的《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登楼喝酒,原本就是要借酒消愁,但结果却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柳宗元饱尝人间酸辛,内心凄凄惶惶,历经磨折长途跋涉到了这离长安几千里之遥的柳州,登上城楼的高处,为的就是想要排遣内心的苦闷,遥望朋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心绪。然而目之所见唯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原野,正见出柳州的荒蛮与僻远。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满眼的辽阔与荒凉,联想到自己看不到未来的人生,于是诗人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诗人积郁的愁思不仅没有能够因登楼而消解,反倒奔涌而出,弥漫于辽阔而荒凉的海天之间。正如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中所说:“首言登楼远望,海阔连天,愁思与之弥漫,不可纪极也。”如此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思,景情互融,既直入主题,紧扣诗题之“登柳州城楼”,又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足够发挥的宏大的画卷。清代的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对这个起句评价极高:“起势极高,与少陵‘花近高楼’两句同一手法。”
接下来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由远景转为近景,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故见得真切,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荷花出水,薜荔满墙,这本是美景,而这里呈现出的却是令人心悸的画面,因为它们正遭受着狂风暴雨的无情催折。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丙编评价这两句说:“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遭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这个点评可谓深得柳宗元此诗之三味。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chǎi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从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起,芙蓉和薜荔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奇花瑶草,是美的象征。诗人这里选用这两个意象,正是用眼前实景象征自身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高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诗人对客观事物投射了浓浓的自身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对于已经遭受了十年贬谪之苦又刚刚失去了返回长安机会的诗人来说,怎能不让他联想到自己和友人经受的政治上的疾风骤雨。而自然界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可自己和友人经受的政治上的狂风暴雨却十年不息,怎不让人惊悸莫名、悲愁弥漫。这一联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比兴中之抒情,正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诚为功力深厚之大家手笔。
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由近景再转为远景。这一景别转换的契机正是诗人由近处所见触发的联想:自己此时处于这样“惊风乱飐、密雨斜侵”的情境之中,同样被贬谪到荒蛮之地的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在这样的思绪中,诗人的心驰向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然而仰望只见山峦叠嶂,树林茂密,遮断了千里之目;俯瞰只见江流滚滚,曲折蜿蜒,有如九回之肠。无论是仰观还是俯察,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不但看不见朋友的身影,连远眺朋友所在州郡的视线都被重重遮挡,诗人内心的愁苦又何异于肠一日而九回的司马迁啊!这一联用“江流”对“岭树”,用“九回肠”对“千里目”,用“曲似”对“重遮”,对得严丝合缝,工整之极。但是它又不只好在工整。《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说,写对子是要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才有味道。柳宗元的这一联出句“岭树重遮千里目”,山林遮住了视线,是实的;对句“江流曲似九回肠”,却是实中有虚。江流曲折确实像九回之肠,但诗人遭此大难,心中的愁苦又何尝不是千折百回,所以这实中又有虚。这样的虚实相对,诗意就显得尤为蕴藉,也尤为悲凉。
尾联从前面三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既然是望而不见,自然就会想到和朋友互访或互通音问。然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交通必定是不便的,而且既然是“高楼接大荒”,自然是人烟稀少,既然是“共来百越文身地”,又一定是风俗迥异。在这样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风俗迥异,甚至言语都不通的地方,朋友们之间不要说互访不易,就是互通音讯也是常被阻隔,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单单是“共来百越文身地”已经是很大的悲剧了。如果你们在长安,而我在柳州,虽然山遥路远、音信阻隔,但说不定过两年你们就能帮我返回长安。可我们此时“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在远离长安的岭南,仿佛近在咫尺,却还是相望、相思不能相见,甚至“犹自音书滞一乡”,连通个音信相互安慰都难,怎不令人痛彻心扉、愤闷绝望。诗人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既突出了整首诗的悲剧色彩,又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足见诗人用笔之缜密,诗意之荡气回肠。
常有人说,柳宗元性格过于内向,过于柔弱哀怨,不似刘禹锡的豁达乐观。纵然有同样的遭际,柳宗元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落,刘禹锡却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昂扬。但是就是这个貌似脆弱的柳宗元,却能在被刘禹锡连累到如此悲惨境地的情况下做出牺牲自己拯救友人的义举,而且也正是这个充满哀怨的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多中实实在在地造福了柳州一方百姓。
在柳宗元到来之前,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就是把自己的儿女当作抵押来借钱,如果到期还不上,到利息和本金相等的时候,被抵押的儿女就沦为债主的奴婢。柳宗元到任后就发布政令,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就可以恢复人身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柳宗元还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当地的孩子读书求学,从根本上提高当地人的素质。他还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宥于迷信观念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让世世代代靠喝雨水和河水生存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再也不用冒着危险和巨大的不便去江边打水,也因此柳州的井至今都被称为“柳井”。柳宗元还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并亲身示范来鼓励当地人种树种菜,发展生产。“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正是这一举措的生动写照。柳宗元还打破了当地人生病后只能通过迷信占卜被动等死的做法,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让当地人学会求医问药,拯救了许多柳州人的生命……正是因为这种种惠民的德政,所以柳宗元虽然做柳州刺史只有四年多的时间就生病去世了,但柳州人民打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并在他去世后修建了罗池庙来纪念他,世人也把“柳柳州”这个称呼赋予他。公元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罗池庙也改名为柳侯祠,成为今天位于柳州市柳侯公园内的柳宗元纪念馆的主要景点。在那里,你不但可以看到韩愈作文、苏轼手书、记述柳宗元在柳州事迹的《柳州罗池庙碑》,还能听到柳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公元八百十五年,柳州来了柳宗元。刺史美名留千古,百姓永远记心间。”那山歌声中至今依然充满了对于柳宗元的敬佩与感激。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如今的柳州城杨柳依依,无声地诉说着柳宗元给这座城市留下的惠政,而柳侯公园内柳宗元的塑像巍然耸立,跨越千年岁月,与这座城市相看两不厌。
参考反馈题目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背一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并给它标一标平仄吧。如果会吟诵,欢迎你吟诵这首诗哦!也欢迎你说一说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联?为什么?
2.你听说过柳州吗?去过这座城市吗?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
3.给大家分享一个柳宗元的故事吧。
4.你知道柳宗元除了和韩愈并称为“韩柳”以外,还和什么人有什么合称吗?为什么他们有合称?
5.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吗?
6.刘禹锡先后写过两首“玄都观桃花”诗,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另一首吗?
7.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的诗作吗?
8.如果你是柳州的市委书记,你会怎样运用柳宗元这个文化符号来打造柳州的特色文化产业?
参考资料
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唐书·刘禹锡传》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刘禹锡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禹锡》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乱世文豪柳宗元》(唐宋八大家故事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叶树发《柳宗元传》吉林文史出版社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