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重走,是最后的告别

奔赴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并非我本意,但既来之则安之,最终也算是安稳渡过了这几年。对于这座注定离开的城,我虽未产生深情厚谊,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最后残存的几分熟悉与怀旧感告诉我也该做一个正式的告别。重走西安,即是我最后的告别。



第一站无疑是我住了四年的学校

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如奔腾的河流。浩浩荡荡向我涌来,又片刻不停地流远。唯一记住的课程叫自我,彻底离开父母的拥护,每月不用辛勤劳动便能得到一比尚可的生活费。距离模糊了困于柴米油盐间计较的面目,换来了每一次“冷不冷,多穿衣服”“吃好喝好,别亏待自己”的亲切问候。

当参加的活动只能通过初赛,正常复习后的成绩也不算突出,努力争取的东西竞争不过别人时,我才看清普通和失败是人生的底色。说真的,这很让人挫败,也让我陷入无喜无悲的心境。谁不想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呢?可惜我现在终究只是一粒沙,也逐渐只敢做一粒沙。


第二站是大唐不夜城

一如四年前刚到时,我仍然分不清这条长长步行街的起点与终点。跟着人流走一圈是一个看起来很质朴且累人但行之有效的方法。四年前的十月一日,这里人挤人,没过几天又成了严峻的形势。四年后的今天,即便是工作日人流依旧,但过往紧张早已消散。这何尝不让人欣喜?日落西山,霞染天空,华灯渐亮,各路表演轮番上演。热门表演往往被围了两三层,错过人头踮起脚尖勉强看个上半身,后排最好的观演处往往是前排的手机屏幕。走马观花似的路过大雁塔南广场、开元广场和贞观广场,夜也渐深,一日的行程也差不多如此。

打卡大唐不夜城


第三站是青龙寺。

三月末正是樱花初绽时,即便天气不算好,满是沙尘,青龙寺里也人来人往。寺里垂樱繁盛,却让我想起晴日下的樱花。叶缝隙间透出的阳光落在地上,抬头便是满眼的春意。刹那的璀璨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恨不得将片刻美好永远刻在脑海里。

垂樱

树下看花


来不及为美好易逝而悲伤,立马到达战场的是——第四站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厚重,博物馆绝对是历史呈现的最好载体之一,因此陕历博的预约难也无可厚非。预约时,周四中午十三点一段时间尚有余票,仿佛一颗定心丸,让我能松口气。第一次去博物馆的记忆历历在目:好奇的我随大流踏入一号馆,越深入越是拥挤与闷热推着我前行,偶尔能听见讲解员的声音,也无心认真聆听一段,只期望赶紧出去找个座位透口气。二号馆、三号馆草草看完,羸弱的大学生休息半小时还得硬撑着走完剩下几个馆。手机里的照片定格住文物的片刻模样,背后的故事大多听过也忘记了。

这一次先去的二号馆、三号馆的确避开了一部分人群,加上玩过一段时间《物华弥新》,再看文物确实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此时何家村窖藏免费开放,又见到了更多新的文物。再游博物馆也是津津有味,雀跃大过还有几个馆在修缮的遗憾。看完鸳鸯莲瓣纹金碗和镶金兽守玛瑙杯顿觉此生无憾,当然银香囊也是我偏爱的重点,嘿嘿。

文物一

文物二

时间尚早,又辗转去了第五站城墙钟鼓楼

夜晚的城墙是我不曾见过的大气磅礴,走至城墙下,红色灯光映射脸庞,无人知道我心中激荡。上一次登上城墙正是热时,我紧紧跟着朋友生怕走散,也不知道城墙上最值得一看的风景乃正面对着的钟楼,在城墙上走了不超过一公里便草草收场。后来再见城墙,是其他人的朋友圈,配图上拥挤的人群加上正文的吐槽“攻打城墙”让人不觉好笑。这次只在城墙下远观,灯光延申了城墙的身影,衬得人更渺小。广远的高空瞬间带我穿越千年,此刻,我仿佛是千年前初见帝都繁华的远行者,只余惊叹与新奇。

钟鼓楼夜景一绝,要登楼也只能在白天。犹记得,四年前登上钟鼓楼,上面的大钟与大鼓摸不得,两处的建筑都挺好看,不懂其中的奥妙。这四年也曾路过钟楼,公交车沿环岛绕行,车内的我掏出手机一刻不停地记录着钟楼风景,沉醉在灯火辉煌中。

此次我先在开元商城前细细欣赏了前面一排合影的人,后登上了开元商城的观景台,俯瞰钟鼓楼。人不算多,又凉风习习,显得有些寂寥。天一冷,大脑也有些慢,底下的车流也显得有些慢,告别的悲伤也在夜里弥散开。

钟楼

钟鼓楼


怀旧的旅程到这差不多结束了,之后几天的安排是我未曾踏足的领域,但依旧蕴藏着西安的无限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