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文(题材是文言文)其第一段是很好的一个课中课选点。
选段摘录如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通观选段我们会发现本段是很完整的一则小故事,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完备而明显。可以据此设计成一则文言文的小微阅读课。現品讀如下:
故事的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开篇即交代了邹忌的貌美,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邹忌的美男子形象。“修八尺有余”是言及邹忌的身高方面,战国时期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cm,换算成现代尺度则邹忌身高在184.8釐米以上,即便穿越到现在邹忌也颇具“海拔”优势。“形貌昳丽”中的“形”古词典中释义为“形体”“容貌”。“貌”古词典中释义为“面容,容貌”“外表,外观”。“昳丽”释义为“神采焕发,容貌美丽”。三项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文中几组词语中特别强调了邹忌的“颜值高”,除此之外还提到了他的体型和气质同样不错。换成现代的语言,邹忌当是一个集“身高、体型、容颜、气质”四方面俱佳的美男子。
这句话出现在段首,不仅明确告诉读者主人公是一个美男子,而且还为下文的“比美”作了铺垫,本段首句后的文字均围绕比美展开。
故事的开端从晨起穿戴衣冠开启,“朝服衣冠,窥镜”。一个大男人早晨起来穿戴衣服的时候,突出“窥镜”二字,可見作者的用意是让读者们看见一个“自美其美”的邹忌,很明显他对自己模样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他的问话“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则暴露了他心中其实一直惦记着一个人呢!惦记何人?“城北徐公”!你看他连人家住址都清楚地知道。“别人我不管,那都入不了眼,不是‘硬菜’。只有城北的徐公才是比美的竞争者”。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这句话也和下面的“忌不自信”也暗中形成相互照应的关系,为何?如果一个人能够十分确定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完勝對方,他还会不断地去询问,去求证吗?当然不会!邹忌的问话,自然也就反映出他内心的不确定,一方面自己觉得自己很美,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不確定真的比徐公美,但是心里还存有一些些希望。邹妻的回答,很明显充满了感情的成分在内,感性强于理性。“君美甚”一个倒装句,将妻子对邹忌的浓浓爱意体现出来,直截了当,不假思索,毫不怀疑地给出结果。“徐公何能及君也?”这个反问句的使用,一下子突出了在邹妻的眼里“我的男人是最美的,其他人在我眼里根本都不是盘菜。纵然是徐公也赶不上我家相公”。一个倒装句突出自己老公美,一个反问句突出徐公不如自己老公,两者叠加,邹妻流露出的是多么深的浓情蜜意呀!
相较妻子的浓情蜜意,邹忌和妾的问答则可以看到其夫妻感情略有疏远。为什么呢?邹忌对妻子询问的时候用的是“谓”字。联系上下文,可以推出这是在俩夫妻休息一夜之后,晨起妻子伺候邹忌穿衣打扮时的对话,是很自然、很亲切的生活场景下的交流。而对妾询问的时候用的是“问”字,细品之下,我们可以感知到其中布满了严肃的情感成分,邹忌是刻意的、专门的、有目的的询问。再者,邹忌和妻子对话,表达自己时使用的是“我”字,细品“我”字,会感知到它不具备正式感,好像闲闲的聊天。而和妾对话時我字变成“吾”,一字之变,虽同一意思,但情感却厚重了许多,严肃了许多,对听者“妾”而言,则话里满是认真严肃的压力。妾自然也是体会到这一层,因此回答得小心翼翼,她不敢像妻子一样,用甜言蜜语和邹忌套近乎,不敢直夸自己老公,怕言语有失,因此就给出了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句话即给出了答案,也同时向邹忌表明在自己眼里老公是最美的,徐公不算什么。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处于邹忌同妻妾问话之间,恰到好处的解释了,为什么邹忌会拿自己和徐公比,同时也暗含了邹忌实际上不如徐公美的事实,“齐国之美丽者”“齐国”二字彰彰然。同时这句话还有一个对比的作用,事实是徐公是齐国的最美帥哥,而三者(妻、妾、客)都说的不是事实,形成比较,突出了三者的回答各有其目的性,为后面邹忌醒悟到“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做了有力的铺垫。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自然是从外面来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特别交代客“从外”来呢?这不是重复么?个人认为这不是重复,而是作者有意为之。联系上下文可知,邹忌虽然从妻妾那儿得到了答案,但是他仍是充满怀疑的,不相信的。因为他知道这些人都是家里人,是自己“内部的人”,他迫切想知道“外人”是怎么评价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外人”的话当极具参考价值。强调外来二字正是此意。当我们认真考量邹忌的问话“吾与徐公孰美?”会发现这句问话里,邹忌很直白地透露出自己想要做什么的心思。“吾”字体现的是很正式的发问。“吾与徐公//孰美?”我们将这句话断开会发现,前半句“吾与徐公”直接毫不掩饰地列出比较对象,后半句“孰美”则直接给出比对的目的。可见,邹忌此时多么想知道来自外部的评价。换成现代的话,邹忌想表达的意思是:“哥们,麻溜的!直接的!坦白告诉我,我和徐公哪一个更帅?赶紧赶紧。”只是邹忌又一次得到自己比徐公美的评判。
三人成虎,无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客人,都说自己比徐公美,邹忌恐怕也会感觉自己确实比徐公美了。因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在这句话中,才出现了“孰视之”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很明显地写出了邹忌在真神面前,认真审视和仔细比较的心态和行为。这么用心地比对,自己得出的结果是“自以为不如”。这句话的视角是向外看的,是邹忌在仔仔细细地审视徐公,那时如果有发放大镜恐怕邹忌也会使用了,用今天的话来讲邹忌看徐公,看了个底掉!不知徐公当时是否被看得不好意思。而下一句“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则转换了视角,由向外看变成向内看,让邹忌仔细审视自己。内外叠加的审视比对,终于让邹忌得出最终的结论“弗如远甚”。
哎呀,作者这样构思足足让邹忌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情感体验,先是三种人说都他美过徐公。“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的回答将他托到天上,然后又一下子让他跌倒底谷“弗如远甚”。巨大落差之间,他睡不着了。但是邹忌足够聪明智慧,他没有纠结于大家对他的美丽“撒谎“,和自己确实远不如徐公美的现实,而是跳脱开自己的主观情感,理性地分析这件事的因由。“暮寝而思之”足见其聪明和智慧,睡不着的他,复盘了这一切,考量其中的因由。他终于豁然开朗看到“美言”背后的真实“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发现每一个人都会因着自己的目的而有选择性地对“某人”讲“某种”话,此时讲话的真实性要服从于讲者的目的性。如果千年前“寝而思”的邹忌,倘若能听到今天的一首歌“啊!多么痛的领悟”我想他定会喜欢。
最后,再谈一下本段“小故事”的紧凑感。本段虽短小但读来却感觉很紧凑,一点也无空荡之感,得益于时间性词语的紧密连缀作用。“朝”(早晨)“旦日”“明日”,这几个时间性词语的紧密使用,就把三天的故事一下子浓缩到一个虚拟的场域,读者阅读时感觉不到时间跨度了三天之久,反而有了这些事好像都是在同一时间段发生的错觉。
小段落大世界,教师读到这些内容,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创设性的开发出课中课,将躺着的黑色文字立体起来,围绕“语言学用”的原则,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美学透,举一隅而反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