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写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近、浅的意思,闻名遐迩,就是远近闻名,由此可推出“暇”就是远啦!
这句话,如果去查释义,大抵会这样写:“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哦,这样。”然后,看完,放下。再然后,你很快就忘了。
所以,通常,我自己读经典不太愿意去看解释,就看原文,特殊字义不懂的去查字,比如这句话里,迩,可以查一下。
按自己的想象去发挥,会联想到更多,比如:一个人见世面越多(行远),就越会认知自己的短浅(自迩);一个人越翻越高山(登高),越能认知自己的渺小(自卑)。
很多喜爱户外远足和喜爱翻越高山的人,都会乐此不疲,痴迷这项运动,就是源于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他们越来越找到本真的自己,远离狂妄与浮躁,愈发脚踏实地。
知乎上有个回答很火: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
1985年出生已环游100个国家的答者chong,有一句话引起强烈共鸣。
他说: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伸出来的思考方式。
简单一句话就是:越见多识广,越包容不同。这回答是不是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异曲同工呢?这不正是“君子的中庸之道”的最好注解吗?
说到这,我还想到另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会当凌绝岭,一览众山小”,诗句出自杜甫的《望岳》,讲述他欲登临泰山的决心和气概,从诗句论,肯定是好诗!
但如果从户外攀登的境界来说,这只是入门级,尚处于登得顶峰便飘飘然,进入一览众山小,山高我为峰的“唯我独尊”的自我之境。
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君子之境,已然是进入中上之乘的“小我”之境。再往后,自然就是那种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了!这种境界,非神即圣,且不谈。
回到主题:我学《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更愿意从字面本身意思,从户外运动的方向去类比,去领悟,我发现这种引申,更能让我领会君子之道的境界,更能帮助我记忆深刻而不忘。你呢?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特别热衷户外运动(超越普通人)的朋友,那么请珍惜他们,他们通常是活的真实而纯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