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上层和下层阶级已经严重分隔开来了,两个阶层是生活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中,而在这群难以望其项背的富人群中,又分为富人和高收入者,前者靠理财,后者则是靠高收入,后者比例不足5%。富人坐拥大资本,能做的投资自然不同,比如烧个20年钱后一定能赚钱的投资,这些对于穷人来说,根本是即使看的见也做不到的投资,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富人的钱基本上这样生出来的,由此看出理财的作用。在《水库论坛》的一篇旧文《向上爬》中把中国人群的财富做了等级分类,用A7来表示,A是asset,7个7位数,以为接近赤贫的人从内陆省份来到北上广深,只要他不太懒不太笨,在6,7年间奋斗存下100万元估计不是问题,但这只还是一个打工仔啊,后期要实现财富等级的攀升就比较困难了。对于大部分白领来说,前面从A5到A7这个财富积累的时间太短了,也太容易了,以至于他们产生后面的积累也不会太难,实则太难太难。白领们的理财收益是负的,因为增速比不上通货膨胀,就像一个池塘,一边在注水一边又在大量的漏水,结果自然是水越来越少。类比于富人阶层中的富人和高收入者,年轻人在通过工薪收入达到一定的积蓄后,渴望财富等级继续提升的途径不应该当当依靠工资了,而是理财,理财很重要,这是《罗辑思维》给我的警示。
第二个是主题:共同体。德国上下层分级严重,即使富人在经济上给予穷人很多帮助,但两者差距太大,始终没法让富人融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来,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彼此生活都好,实则不然,社会解列了。中国人人数体量大,虽然人均GDP不高,但生活比同阶段GDP的国家好太多,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这个大摊子不散,即使彼此利益牵制,但总比摊子散了好太多。放到个人上,学习是一种社交这个观点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也是一种为了维持学习共同体,处于这种环境中,你不由自主就向别人学习,镜像神经元的作用让原本在另一个世界枯燥无聊的学习变成有趣不去做就跟谁急的学习,共同体的力量可见一斑。
德国穷人生活远胜于我们,即使领救助金也能过得很好,穷人的标准在他们那里折合成人民币是每月7000元,但也仅仅限于物质层面,因为长期不需要工作(工作领的钱更少,人们觉得太不合算了),丧失了基本的协同合作本事,生活就没了目标。目标这个可了不得,穷和贫可是不一样的概念,贫指物质上,穷是没有了希望。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意义网上的生物,一旦网破了,和咸鱼有什么差别。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中国人无疑是幸福的,这是一群有目标的人群,为了中国梦,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并且最终能够实现,满足感爆棚,希望就在眼前。想起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明确目标,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最终累计起来的确实更多的毒素,换来的是一场大败,反观英国那边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开放广州港,让英国人在这里经商,结果实现了这个目标。目标要是有了,手段方法等都是可以想出来的,而没了目标,没了希望,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整天生活在无聊的世界,想想多可怕,如果是大部分人都没了希望,那么整个民族都没了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