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名片】
书名:《洞察人性》
原作名: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作者:[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张晓晨
《洞察人性》一书首次出版于 1918 年,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一直深受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这本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阐述个体心理学知识的著作之一,既是权威的心理学学术著作,也是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洞察人性》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洞察人性》是个体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科普读本,推翻了以往精神分析的本我研究方向,转为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研究,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洞察人性》中你将读到:
人性是什么?
为什么人的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钥匙?
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和分类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调节自己的性格?
今天,在这里我摘录其中一段,与大家分享——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为何那些成长在不利环境中的儿童跟成长在充满关爱环境下的儿童对生活和同伴拥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原理,即残疾儿童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艰辛阻碍了他们社会感的发育。他们一般不会尽力理解他人,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肢体残疾所引起的问题同样也可能会给潜在的残疾人士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并使他们对世界怀有敌意。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这种稳定的性格倾向。这些儿童早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体会到,跟同伴相比,自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活的适应性更差。他们不敢参加同伴的游戏和娱乐活动,过去的种种缺陷使他们觉得自己被生活忽略了,从而表现出一种焦虑的期待行为。我们不能忘记,儿童在生活中处于一个低级的依赖地位,他们一旦离开一个具有社会感的家庭,就不能独立生存。通过观察儿童的软弱和无助行为我们意识到,从一开始,他们就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儿童迟早都会意识到,他们将不能独自处理横亘在生活道路前方的所有苦难。这种自卑感是所有幼稚行为的驱动力和起点,它决定了儿童将通过何种方式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获得安全感,决定了儿童生活的终极目标及其实现方式。
儿童受教育的潜能与他们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第一方面是被自身夸大、强化的自卑感,他们难以逃避这种感觉;第二方面不仅包括对安全感、内心宁静和社会地位的强烈追求,还包括对环境的征服感和对同伴的支配感。具有上述特点的儿童往往很容易走上歧途。他们是人们眼中的“问题”孩子,因为他们企图打败所有人,认为自己已经被环境和他人所抛弃或歧视。上述两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儿童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性格扭曲、信心不足和频繁犯错。实际上,所有的儿童都有可能经历畸形发展,他们总会在某一个时刻感受到内心的不安定。
因为所有的儿童都会在成人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他们总会认定自己处于一个幼小、虚弱和难以独立谋生的地位。他们甚至不敢做很小的事情——虽然成人认为儿童完全有能力正确而高效地完成它们。我们很多人的童年犯错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旦我们的要求超过了儿童的行动能力,他们就会表现出无助感。有些成人故意利用这一点,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自身幼小和无助的处境;有的人将孩子看作活蹦乱跳的布娃娃,与他们逗乐;有的人将孩子看作一份珍贵的礼物,视为掌中明珠;还有的人希望孩子感到自己对社会的无用。父母或成人表现出来的以上种种态度经常会让儿童觉得自己唯一应该迎合的两样东西就是长者的喜好和厌恶。
父母给孩子造成的自卑感可能会因为某些特殊的文化而得以强化。这些文化认为,人们无须认真地跟孩子交往。儿童常常得到这样的印象,他们可有可无,没有任何权利;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被人们参观,而不是表达自我;他们必须时常表现出谦恭有礼、举止文雅,等等。许多儿童非常忌惮自己被别人嘲笑。奚落儿童简直就是一种犯罪!它给儿童的精神打上永久的肮脏烙印,这种烙印时常体现为成年后的生活习惯和个人行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辨认出那些童年饱受嘲笑的成人,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再次被别人嘲笑。不认真地跟儿童交往的另一种恶习是,人们常常告诉儿童一些“显而易见”的谎言。这导致他们不仅开始怀疑自己生存的世界,而且开始质疑生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已有案例记录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当被问及他们对学校的印象时,那些在学校里经常无缘无故地受到同学和老师嘲笑的孩子认为,学校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父母撒的一个谎,根本不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