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425本书,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我这些年陆陆续续读了大概有425本书,其中有一本,我曾花3个小时看完,但结果是什么也没记住。

关于这点,我是怎么发现的呢?

朋友知道我写公众号,专门给我分享了这本书里起标题的方法。


这些方法在明白老师的写作课里也有提到,可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于是问朋友,“这是哪本书啊?”

朋友没有马上回复我,又给我发了一张照片过来。


“钱是人胆”!

句话说得可真的太对了!

“所以是哪本书啊?”

——《一年顶十年》

记忆里,我确定自己是看过这本书的,但确实完全记不得了。

我去翻了电子书,拉到最后,确认自己真的看完过。


不仅看过,还划了249条笔记。

我开始思索,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明明看过一本书却完全不记得情况?

01

很多时候,我们大脑为了节能,希望尽快了结一件事,会快速给自己找一个看起来靠谱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那最有可能背锅的原因就是:我脑子不好,记忆力不行。

但我明明连小时候发生的事,都还能记起一两件,虽然我不是记忆力天才,但我这怎么看都是正常人该有的记忆水平。

所以大脑第一时间想要甩锅给记忆力不好的计策失败。

我反复思考,发现之所以没有记住书里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了,但没使用。

换成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看了,但又好像没看“,我大概就是这样的状况。

我们平时学一个东西,什么时候学得最快呢?

——当我们要尽快使用的时候!

比如,当我们工作中,领导交代我们做一个excel 表格,虽然我们根本就不会,但我们可以上网买上学,学完了就用到制作表格中去。

结果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反而会学得又快又好。

02

我看《一年顶十年》这本书时,还是2020年,那时候我还没有开始写作,虽然知道了起标题的方法,但我从来也没实践过。

看的时候,一拍大腿,觉得这方法好极了,深受启发。

关上书,书里都说了啥?算了,记不住的大概也不重要吧!(很快就安慰好自己)

但现在我自己真的开始写公众号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每次看到一个相关的知识点,它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信息,而是一个可以实操的方法。

不仅可以拍大腿说,“这个方法简直太牛了”,还能马上就在当天的日更中用起来。

一件事情,如果每天都用,想要忘记真的很难。

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明白,有的内容确实是消遣,而有的内容却是干货,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光来区分,并加以区别对待。

对于消遣性的内容,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让读书的自己在那个当下感到快乐就好。

但对于“干货”类的内容,就需要学以致用,去实操,去让自己发生切切实实的改变。

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我们怎么对待它们。

03

回想自己过去这些年读书的经历,沮丧的时候会想:我那400多书都白读了。

毕竟谁读书的时候,不是想着把每本书都记得清清楚楚,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呢?

看了,却跟没看一样,相信这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不想看到的情况。

但还好,就像纳瓦尔说的:

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当拿起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你会说:”这本书真有意思,内容真不错。“

读着读着,你越来越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读到一半,你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读过这本书。“

但真的没关系,既然忘得差不多了,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重新阅读它了。

当我重新拿起这本《一年顶十年》,我发现那249条笔记没有白费——它们就是我会关注的重点内容。

我可以直接从翻阅这些画线的笔记读起,不用再从头开始。

并且,因为曾经读过一遍,再看一遍的时候,很多内容会产生熟悉的感觉,理解的速度也会比曾经第一遍看的时候更快。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没有白走的路,同样也没有白读的书。

只是这一次,我进化了,我会一边看,一边实践,真正的让这本书为我所用,让我自己发生改变。

我要继续去读这本书了,我们明天老时间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