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书籍不会告诉你

没接触过理财的小白,会不会被这样的故事吸引:

小李参加工作几年后,还是个月光族,但和他同级别的小张,却买房买车。小李很纳闷,后来一问,原来小张之前报过一个理财班。通过对自身财务的管理,才有今天的成绩。

我真的不止一次,在理财书上、理财课程的营销文案上见过很多类似的案例。

我想,这种故事不会真的有人信吧。

理财书籍、理财课程如果想要有效果,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大家资金的收益率。怎么样提高大家资金的收益率,那就是提高大家的风险偏好,将原本存放在低风险低收益产品里的资金适当的向高风险高收益产品中倾斜。

但大家要知道,您的风险偏好不是因为你学了理财就提高了,而是根据你对金钱的态度、你的家庭存款、可支配收入、未来支出计划,对金融市场的认知、经验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的。

而且既然是叫“风险偏好”不是叫“收益偏好”,最起码大家应该对风险有更深入的了解吧。

什么叫市场风险,什么叫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中还包含货币政策风险、财政政策风险、产业政策风险等,什么叫经济周期风险,除此之外还有利率汇率风险、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再投资风险、基差风险、合约展期风险、杆杆风险、强制平仓风险、流动性风险、嵌套风险等,这还不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交易所的交易系统风险、操作风险等等。

这些风险出现在一份基金合同中,基本上都要20页的左右的文字介绍。所以说风险偏好真真正正的是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不是获得收益的预期。

就像我看过很多向理财小白介绍基金品种的人,在说到年化收益率的时候,都会给出10%~15%甚至更高的预期,但如果算上风险看,应该是-20%~20%,甚至更大的范围。

如果对大家直接说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是-20%~20%,大家还会积极参与么?很显然都不会吧。

在理财课堂上,还有很多理论会引导理财小白看向更高的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

比如“72法则”,72除以年化收益率,就是您资金翻倍的年数。如果年化收益率为8%,那么72/8=9,就表示9年后,你的资金会翻倍。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但会给理财小白植入一种潜意识,为了让自己资金翻倍的时间更短,就要去寻求更高的收益率,进而承担更大的风险。

再比如“100法则”,100减去你的年龄,就是你应该投入到风险资产中的比例。好比你今年20岁,100-20=80,那就表示你应该将80%的资产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中去。这种理论是考虑到年轻人有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完全抛开了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家庭情况等个体因素。

孟子曾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理财这种关系到整个家庭钱途的学习上,理财小白一定一定要做到独立思考、客观谨慎。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的前提下,再去寻求更高的收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