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武夷山探源系列游记,共分1、2、3三篇
这是第三篇~
01
昨天已经滴滴嗒嗒下了整日的雨,致使山间路滑,爬山不太容易。
所以,原定的探访桐木关原始自然保护区的计划,也就此搁住了。
改变行程,前往桐木村。一路上伴随着惊呼声,眼睛几乎是不够用了。
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如同远离凡尘的灵气修仙之地;恰好又是阴雨天,空气中处处氤氲着水润之息,山谷两侧蔓延着郁郁葱葱的绿色。
仅是这些惊喜还不够呢。
峰回路转之间,看到缎带一般垂下巨大的瀑布,以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从苍翠的山谷间倾泻而下,流到九曲溪中,奔腾而去。
而这九曲溪,则由于桐木关地质结构的特殊,水流湍急、强烈,景象十分壮观呢。
02
开车送我们的90后姑娘说:“平日的九曲溪十分清澈,溪底的鱼石相映成趣;只是最近一直下雨,溪水不像往常一样。”
可我们都觉得,这样的九曲溪也很美呢,是一种壮观的美。
除了这气势恢宏的大瀑布,蜿蜒的山路上还有许多小小的瀑流,从石壁上穿过,欢快的跳跃着。
面对着这样空灵的仙境,却无法深入其中,去感受它的灵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呢。
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桐木村。
桐木村是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红茶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湿润环境和鲜叶的原料,使得芽叶也有了特殊的习性。
听说全世界最好的红茶都在这里呢。
刚下车,就闻到了空气中的茶香味,伴随着清润的雨丝,真是美的如同幻境呢。
03
先看到路旁一座老式的熏黑色木楼,刘老师说那是“青楼”,大概意思就是做青的地方吧。
木楼的一层有个类似窑口的小方洞,里面烧着红通通的炉火;就是这炉火,熏着二楼的嫩芽叶,这样才有了侵蚀在骨子里的烟熏小种。
顺着楼梯上二楼,整层是一个大房间。推开木门看,里面黑乎乎的,烟熏缭绕,隐约只能看到木架上放着盛满鲜叶的竹筛,有好闻的茶叶熏香味。
这便是烟熏小种制作工艺的其中一个环节。
不过现在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真正的烟熏小种也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无烟正山小种。
资深茶人温永勝做金骏眉已经许多年了,对待每个步骤都认真、有态度。
在这里可以喝到世界上顶好的红茶,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呢。
他家的茶室背后就是茶山,中间隔着一条清澈干净的溪流。
溪流旁边还有细高的竹林,古人常说“君可三日无肉,却不可一日无竹。”
蔚然的竹林,也为这灵境增添了许多清高不俗的气节呢。
04
即便是雨天,采茶工也还穿着雨衣、带着斗笠在劳作,最主要也是为了采摘最新鲜的嫩叶。
这个场景与远处的清秀山峦、白色云雾,和眼前潺潺的溪流,形成一个灵动、鲜活的温柔画面。
好山好水出好茶。
温老师用当地的水泡了金骏眉,单是干茶就已经有隐隐的香气了。
泡出的汤色清澈、透亮,盛在茶盏中则更显油润,入口甘甜、绵润。
他说:“好的红茶不但汤色清透,能泡许多次,而且茶的香味则会每一泡都不同,是细润流长的那种醇香。”
而有些茶,只是前三泡有浓烈轻浮的香,然后就如白水般索然无味。
用青林姑娘的话说,我们喝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红茶呢。哎呀,真是荣幸之至呢。
05
桐木关的自然生态被政府保护的很好,一般外人开车是进不去的。
在这样被保护起来的原始环境下,种出来的桐木关红茶,每一片茶叶都蕴藏着灵秀之气。
而种植于几近于原始森林之间的茶树,产量少之又少 ,品质又极佳,所以价格也是不菲呢。
窗外的雨还在淅沥沥的下着。
一起随行的曹老师则搬了小竹椅,面对着清秀的茶山,呼吸着可口、干净的空气,闭上眼睛,心无旁骛的凭栏听雨,感受着当下的美好。
纯净美妙的原生态环境、还有做茶人的匠心态度。这里真是个好地方,不虚此行呢。
临分别的夜晚,武夷山雨声依旧。
相处了几天、已经成为朋友的小伙伴们,聚在带露台的复式阁楼里,围坐在质朴的老树木桩茶桌旁,进行简单的茶聚。
青林姑娘拿出八十年代的小红印和布朗山大树茶,分享给大家。
看上去这是一个文艺的喝茶场景,这里不但有眼前绝妙的好茶,还有身边极好的茶伴、分享的快乐、和谐的相处。
清爽的武夷山雨夜,三五个谈得来的人聚一聚,交谈和喝茶一样平静的进行,偶尔兴高采烈,偶尔真情流露,表达也更加直率。
几天的武夷山探源-寻茶之旅结束了,满满的惊憾和感动。
就像刘老师说的:“山浑厚,路曲幽,处处着清香。由一片树叶到一杯茶,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且饮且珍惜吧。每一片叶都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