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梅
不知从何时起,读书学习成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儿时的玩乐与学习如影随形,我们总觉得学习也是那样快乐。
渐渐地,一切都变了,小朋友们三岁开始就去各种补习班,去学各种技能。
并非反对补习班的存在,存在即合理嘛,不过三岁的小朋友真的适合去听枯燥的课堂,学机械的技能吗?
我个人觉得不适合。
三岁到七岁,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高峰,我们更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妙。
去认识一些同龄的小伙伴,从相处中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去安抚别人,用最纯真的心与人相处。
最耳熟能详的是 高三压力真的大,却没几个人说高三学习真的很苦。
我相信高三学子们还是很喜欢看书与学习的,倒是家长和社会给的期望太大,压力也随之出现,甚至压得透不过气。
前不久有一篇热门文章,《为什么大家愿意吃生活的苦,却不愿意吃学习的苦》里面列举了一些人没有及时学习,导致一些人失去工作机会。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是夸大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想不明白,什么时候学习成了一种苦差事?
儿时牙牙学语,我们模仿大人的步伐,学会了表达,充满欢乐。
孩童时,在课室与老师同学一同学习玩耍,甚至舍不得不上学,只为了能呆在一起。
青年时,在社会的渲染下,学习不再是我们口头上乐趣满满的事了。
这一年的期末考,辅导员跟我们说,学医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基本上满课,一直在给我们灌输学习很苦的意识。
其实,我们选择临医的人难道没有想过学医的忙碌吗?只是因为喜欢,学到的是自己喜爱的知识,又怎能说苦呢?
我并不觉得背书学习是苦差事,让我感到不愉快的是老师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你们临医要认真,不要想着去玩。
不知道为何,这种教育制度让如此喜欢看书的我,也有一些排斥看教科书了。
我记得刚拿到专业课的书时,兴致勃勃地翻阅学习,随着课程的进展,倒失去了那份趣味,老师们总在强调分数,排名。
我喜欢学习,喜欢系解上各个人体结构的图,喜欢生理每个部位作用的原理,喜欢局解与大体老师的相处。这些课程都给了我不少收获,若是单纯与书相伴,倒是趣事一件。
很喜欢生理老师,她没有给我们灌输那种所谓学习的概念,而是给我们一种思考,学的是真知识,活知识。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骑外环,看到路边的花开得正好,就随口问了一句 :
那是什么花?
大家都摇头说不知道,末了还强调说,我们是理科生。
总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了该有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知识,却多了机械与枯燥的死知识。
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应试教育给了我们一个公平上大学的机会,只是确实有弊端。
巴普洛夫的经典学习,斯金纳的操作性学习,观察学习,无论是结果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结果,都强调了我们拥有学习能力,那是与生俱来的。
前面那篇《为什么大家愿意吃生活的苦,不愿意吃学习的苦》看过的人都觉得说到心坎了吧。
就好像自己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深有同感,可是,有人细细想过吗?
为什么我们愿意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呢?
或许你会说,因为要生活啊,生活的苦是一定要吃的。
或许你会运用即时奖赏与延时奖赏的理论反驳。
或许,你只是从众,人云亦云。
可是,生活那么苦,你干嘛活着呢,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本来生命本身是一个美好的奇迹,却被人说成苦,我真的不懂。
这个社会充满焦虑感,充满虚伪,充满不真实。
有一次,背着书包去图书馆,路上有人问,香梅,去图书馆学习吗?
“没有啊,我去二饭”脱口而出,不知道为什么去图书馆学习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害怕别人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害怕与众人不一样。
似乎,大学不需要花时间学习就能学好,我自知不够聪明,所以更愿意与书为伴。
学习本身是非常美妙的,绝非他人所说的苦差事。
真的,喜欢学习本身就好,不要在意学习本身之外其他的事物,比如,旁人的言论,他人的目光。
我会一直一直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学习真的不苦,说苦的人只是内心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