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的力量

个案沟通过程中一个画面清晰可见,如临其境:

上小学大概七八岁,一边写作业一边打瞌睡,爸爸一边骂,呲牙咧嘴:

“字像蚂蚁爬!”

“写不好不准睡觉!”

“蠢得像猪一样!”

…… …… ……


正如父亲的魔咒,从此,个案的字越来越差,睡眠从此不踏实,越来越蠢成绩一落千丈!

引导个案回到当天晚上,经历睡眠的过程,他瞪着眼睛不敢睡觉,内心充满恐惧!从此睡眠质量一直欠佳!

一个顽固性失眠患者,失眠原因多种多样,由果溯因,这只是心灵成因之一。

那么,一个人的心灵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在幼年一个人往往由于意识薄弱,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由于不敢反抗不敢表达,对这句话会照单全收,信以为真!储存在细胞之内、记忆深处!而头脑层面根本无从知晓!

每天晚上睡觉总是提心吊胆,爸爸的那句话在耳边萦绕,久而久之,形成睡眠障碍!

用深层回溯的方式,回到当时的事件中,把这件事重新经历,直到个案看到真相:只是爸爸在情急之下被情绪掌控,随口说的一句话而已,爸爸并没有真的因为,字写不好不让睡觉!

而且,看到爸爸是希望自己努力学习,恨铁不成钢!

爱流动了,疗愈已经发生,症状改变的时间因人而异。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同样一句话,对一生造成同样的影响呢?

不是。

同一对父母整天吵骂打斗,三个孩子:

一个想:“男人还可以打女人,我长大后也打女人”;

一个想:“婚姻如此痛苦,我长大了不结婚”;

一个想:“男人打女人,女人好可怜,我长大了要保护女人”。

三个孩子三种不同的想法,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情绪体验,创化了三种不同的命运!

我们的父母承袭了祖祖辈辈的互动模式,不会直接表达爱,而每个人倾其一生,都在寻找爱的感觉!

同样一句话,自己的想法由谁决定呢?且不说父母为什么骂我们,即使父母的错误占90%,我们要不要为我们10%的错误,承担100%的责任呢?更何况事出必有因。


终有一天,我们摇身一变成了父母,我们有没有再次轮回,继续打骂孩子?一模一样的动作一模一样的咒语!

如果我们还做不到,像一位总统的幼年,母亲面对被退学回家的孩子,说了一句:

“你一定会成为影响世界的人!”

我们是否可以对孩子说:“宝贝,无论你考多少分,爸爸妈妈对你的爱都不会少一分”?

而且,发自内心。


如果我们现在既是父母,又是孩子,那么,上对父母化解,同理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下对孩子忏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